動物餵食有學問 時間大小黑白切

每一種動物各自有不同的食性,動物園的中央廚房協助配送並將食材進行後續處理。(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臺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區穿山甲館(Pangolin Dome)自7月9日開放後,立即成為動物園裡另一個熱門的參訪景點。館內豐富的教育展示設計,甚至包括讓民眾能透過玻璃窗,觀察保育員工作的情況。目前除了箭毒蛙房外,位在穿山甲館一樓的動物廚房,也躍升成為造訪過的遊客,會大力推薦的主題之一。大家可別以為這洗洗菜、分切蔬果有什麼特別的?原來為了滿足館區內大大小小、各種動物的特殊需求,每一項食材該怎麼切?切大切小?可是大有學問呢!
每天的早上09:30-10:30,和下午的14:00-15:00,來到熱帶雨林區穿山甲館(Pangolin Dome),走過最下層的水底通道,搭乘電梯或是走樓梯上到一樓,就會看到一整片的玻璃窗,以及正在裡頭忙進忙出、保育員辛苦的身影。因為館內的物種眾多,每一種動物各自有不同的食性,為了維持動物的健康,除了仰賴動物園的中央廚房協助配送食材外,還需要館內負責的保育員們,依照動物的不同食性,將各類食材進行後續處理。
像是為了延長鳥類的進食時間,保育員會將水果切成大塊的方式固定在棲架上方便牠們採食;為了預防動物們挑食,有時候必須將食物藉由打成泥狀、切成小丁或是捏成窩窩頭的形狀,讓牠們察覺不出來乖乖吃下肚;此外,像是夜行動物區的新房客「指猴」,剛入住時或許是因為對陌生的環境感到不安,出現明顯的刻板行為,於是保育員就特地為指猴,將一天所需的食物,平均分攤成好幾份,並且費心地裝進朽木或是竹筒裡,讓指猴必須努力的挖掘,才能取得裡面的食物,藉由行為豐富化輔具,以及少量多餐的調整,減緩指猴容易緊張的情緒。
當所有的食材都處理完畢之後,就到了大家最喜歡的餵食時間。保育員會前往各動物活動場張羅餐點,並且依據動物習慣的進食時間或習性,做一些細微的調整,像是之前被鄰居搶食搶到「森77」的二指樹獺,就要等到頑皮的鄰居「棉頭絹猴」回家後,保育員才特地為牠送餐豐盛的大餐。另外某些動物可能需要攝取一些微量元素,例如保育員每個星期會為金剛鸚鵡準備一根辣椒補充維生素,看著鸚鵡一口接一口品嚐辣椒,是不是讓你也覺得全身熱了起來!?
其實在動物園裡,每個館區都會依照各種動物不同的習性情況來處理食材,但目前只有在可愛動物區和穿山甲館可以看到保育員工作的身影。隨著園內努力向國際接軌,除了活動場更符合動物福利以外,在教育的部分,也不再拘泥於解說看板,像是動物廚房和未來的動物行為學院,都是能夠實際看到保育員工作內容的地方,希望民眾在對動物園目前的角色有一定認識的同時,可以將相關的保育理念推行到日常生活中,成為地球公民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