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驚豔全世界 螢火蟲國際年會臺北登場  

木柵公園萃湖的黃緣螢照片(由黃義欽提供)

 

編輯台新聞

在螢光點點的四月天中,三年一度的「螢火蟲國際年會」即將在臺北登場,這也是臺灣首度主辦這項國際保育盛會,來自4大洲、20多個國家的100多位螢火蟲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分享各國最新的螢火蟲研究及保育成果,各國專家尤其對台北市區三座公園成功復育螢火蟲大感驚豔,好奇如何達到這項不可能的任務?此次盛會將台灣對生態的重視,對保育工作的努力,宣揚到全世界,螢火蟲之光點亮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螢火蟲國際年會由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臺灣昆蟲學會共同主辦,今起連三天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國際會議廳舉行。除了學術研討,國際螢火蟲學者專家也將實地走訪北市榮星、木柵、大安森林公園,體驗在喧囂城市中賞螢樂趣;隨後移師嘉義阿里山國家風景區踏查豐富的螢火蟲生態。

夜間黃綠色閃爍的光芒,是黃緣螢特色。

另外民間與政府合作保育的案例也在台灣漸成風氣,例如「國道讓蝶道」計畫,即由蝶會提供調查紫斑蝶遷徙路徑資料,促成高速公路局封閉國道部分路段,降低紫斑蝶被車輛傷亡的機率。臺北的螢火蟲成功復育經驗,也是經由產官學的共同努力所促成,期盼藉由本次年會活動,與專家分享、交流經驗,一起追求城市永續、生態多樣化的宜居條件。

這幾年臺北市在生態友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市區公園積極設置「水撲滿」,回收雨水再利用;「田園城市」計畫將創造更多生態跳島。這次由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及文山社區大學協助,在大安、榮星、木柵三座市區公園成功復育螢火蟲,更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大安森林公園因為四周都是幹道,公園裡每天有一萬多人在活動,加上密集的照明、隨意放養的外來種,復育螢火蟲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政府從旁協助,配合臺灣民間強大的執行力和生物研究能力,終於使得螢火蟲在臺北市區公園復育成功,也成為國際螢火蟲保育工作的範例,證明臺灣已成為螢火蟲生物學研究與復育的先進國家,臺北也是讓國際認可的生態城市;接下來,台北市要打造12座生態公園,讓公園成為孩子戶外學習、環境教育的場域,實踐「生態城市」的美好目標。

草叢間的亮光是大安森林公園飛舞的黃緣螢。

臺北是全世界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中,唯一能把消失的螢火蟲找回市區的城市,這群「火金姑」正是早年在臺北的水田中常見的黃緣螢。復育過程很不簡單,臺大名譽教授楊平世率領的研究復育團隊,從基礎調查、改善棲地環境,到人工養殖、野放,克服不少困難,歷時四年,所費不貲,動員上萬人次志工,螢火蟲重回台北令人振奮,代價雖高,但找回很多人的童年記憶、成就城市的幸福感「無價」!

為了記錄這項生態成就,林敏雄送給柯市長一份別出心裁的賀禮,由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精心製作一千本螢火蟲繪本「離你最近的一顆星」,送給北市各小學及市立圖書館,讓孩子閱讀臺北黃緣螢消失與重生的美麗故事。

志工們挽起衣袖,汗流浹背,穿上青蛙裝辛勤復育榮星花園公園生態池。

2014年的螢火蟲國際年會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舉行,當各國專家還在談消極的螢火蟲種類與族群監測,對螢火蟲棲地因土地開發逐漸消失而無能為力時,臺北永建國小新校地成功復育螢火蟲,以及業主有「先保育螢火蟲再開發」的進步觀念,讓各國專家眼睛為之一亮,因而一舉擊敗勁敵,取得這次年會主辦權。

這次會中臺北市政府特別呈現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復育成果,在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公園處及臺灣大學昆蟲系產官學合作下,從環境評估、資源調查、採種飼養及野放,完成環境基礎調查、水源改善、周邊環境改善、夜間燈光改善等多項重要設施,動員上萬人次的義工,重現消失25年的螢火蟲。這樣的復育成果,令人振奮,使得臺北市成為世界上唯一螢火蟲完全消失後,又成功復育的高密度已開發都市。

榮星花園公園生態池現況。

從人類中心主義進步到生態中心主義,公園規畫配置也要考量到生態的平衡,這便是公園生態化理念,螢火蟲年會也促成這個契機,從復育原生黃緣螢角度切入,推廣公園生態,藉由志工參與,開啟人內在的改變,種下了守護自然生態的種子,並提供讓身體與心靈與大自然互動的機會。

螢火蟲發的光並不強,人類需要熄滅燈光、靜下心來,才能觀賞,就像我們對於營造城市的友善生態,應該要避免過多的人造物,與自然共存。因此,臺北市政府除持續推動公園生態化,並將以市民共同參與的概念,建立產官學合作模式,納入多元意見,提升臺北市公園自然生態棲地面積,讓民眾再度享受到自然環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