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
近年來因為台灣人口攀升、土地開發、氣候變遷,蛇傷的發生也較1940年代增加了近3倍,每年約1,000例左右。咬傷的季節則以國曆的7-9月為最為常見。臺灣有六種毒蛇比較有可能造成人們的傷亡,分別是青竹絲、龜殼花、眼鏡蛇、雨傘節、百步蛇、與鎖鏈蛇(圖一)。然而臺灣北、中、南部造成蛇傷的毒蛇種類並不相同:北部與南部主要是青竹絲或龜殼花的咬傷;中部地區則眼鏡蛇占了將近1/2的毒蛇咬傷,且傷口容易併發後續的感染。亟需整合性的在地醫療。
為了提供這些病患更好的醫療服務,臺中榮總結合了毒物科、感染科、整形外科與免疫風濕科的專家,成立了跨部科的蛇傷團隊。臺中榮總蛇傷團隊每年都會接受多位各層級醫療院所轉診的困難處理蛇傷病患,包括嚴重的龜殼花咬傷與中部特別常見的眼鏡蛇咬傷。
由於各種毒蛇毒液的成分並不相同,因此中毒症狀表現也有差異,人體毒蛇咬傷的中毒反應會受以下因素影響 (1) 毒蛇種類 (例如蝙蝠蛇科或蝮蛇科) (2) 毒液進入體內的多寡 (毒蛇可以控制每次噬咬的出毒量,因人類並不是毒蛇的獵物,有20%-30%的毒蛇咬傷,事實上蛇毒並沒有注入人體,並不產生臨床中毒的症狀,也就是所謂的”乾咬”) (3) 被咬人的身材、年齡、其他內科疾病如糖尿病、動脈阻塞等,都可能會影響復原的速度 (4) 傷口的初步處理。許多民眾被毒蛇咬傷時,可能諸多因素導致未看清毒蛇,中榮團隊特別指出,目前並沒有從牙痕判斷蛇種咬傷的方法,必須從毒性症狀、咬傷環境等綜合判斷。
一般來說六大毒蛇中僅有青竹絲 (全臺灣)、龜殼花 (全臺灣)、眼鏡蛇 (中臺灣) 三種蛇傷算是比較常見,這三種蛇傷中,屬眼鏡蛇咬傷的處理較為困難,需要使用大劑量的抗蛇毒血清,也常常要接受複雜的清創或重建手術,以及次發性感染症的治療。臺中榮總醫院近年來在內、外科部與急診部的通力合作下,成立了以內科部為首的蛇傷治療團隊,佐以中興、清華、陽明、北醫等研究單位的協助,對於診斷與治療毒蛇咬傷累積相當多的經驗,並將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
此外,因為人類作息環境與毒蛇棲地重疊、加上野外生態導覽或賞蛇風氣日增,使人們接觸到毒蛇,甚至特殊種類毒蛇的機會增加。台中榮總醫院院曾協助治療一位輕白化雨傘節咬傷造成嚴重的多發性神經病變個案,病患在被咬傷後1.5小時接受緊急插管輔以呼吸機使用,經過大劑量血清治療,雖於一週內脫離呼吸器,但是仍面臨雨傘節咬傷後罕見的併發症-多發性神經病變,造成肌肉萎縮、感覺遲鈍等後遺症。一位夜間生態觀察者,不慎在阿里山被六大毒蛇以外的罕見毒蛇—瑪家龜殼花咬傷(舊稱阿里山龜殼花),造成嚴重肢體腫脹、皮下出血,因目前台灣抗蛇毒血清僅有針對六大毒蛇而無瑪家龜殼花血清,經研究團隊緊急做血清交叉測試,發現以現有龜殼花血清應該可以中和瑪家龜殼花,才使得病患得以復原,而本院也成為臺灣第一間治癒瑪家龜殼花咬傷的醫院。第三,本院位處臺灣西部,臺灣西部眼鏡蛇多為白腹眼鏡蛇,但是最近也治療了一位黑腹眼鏡蛇咬傷造成的嚴重壞死性筋膜炎個案,經過了多次清創植皮手術,病患才保住肢體得以復原。臺灣西部黑腹眼鏡蛇較為罕見,體型上較白腹眼鏡蛇大上許多,外觀粗曠兇猛,但仍然屬於在地物種,並非濫放或外來種。
台中榮總醫院蛇傷團隊累積的寶貴經驗,提供人們簡單且正確的蛇咬預防原則:
- 在毒蛇易出沒地點工作,宜穿戴防護具如手套或膠鞋,避免肢體外露。
- 住家、工作場所、或經常通行的步道附近盡量保持乾淨,避免堆放過多物品,避免食物隨處棄置,讓蛇或蛇的獵物—鼠類有躲藏的空間。
- 夜間走道、廚房應有足夠的照明或使用手電筒,因為許多龜殼花或眼鏡蛇咬傷意外是發生在住家 (廚房) 或院子中 (沒有足夠照明、不小心踩到牠們)。
- 穿越草叢或樹叢時,避免光腳或打赤膊,最好先以長棍打草驚蛇,驅走毒蛇。
- 避免伸手到看不見內部狀況的枯木或樹枝堆裡 (例如颱風後要清理枯枝、樹葉等)或石頭、水管縫隙中去清理或移動它們,最好使用輔助工具例如耙子、掃帚來處理等。
- 若在家中發現蛇類,可以掃把、畚箕跟有蓋垃圾筒,把牠們掃進去並移到野外,牠們可以持續的控制鼠害、減少人類傳染病。
- 驅蛇物質例如石灰、雄黃、鵝糞等,並未證實有效,蛇在逃命或追逐獵物時,可輕易的越過這些界線而毫髮無傷。
台中榮總醫院蛇傷團隊指出,萬一不幸發生了蛇傷,也建議簡化的處理流程如下:
- 嘗試辨認蛇種 (例如綠色—青竹絲、土色帶斑點—龜殼花、黑色—眼鏡蛇,這三種蛇約占了臺灣毒蛇咬傷的80%-90%),但不要追趕或捕捉牠們,因為這些動作可能會激起毒蛇的攻擊;可使用手機照相、錄影來替代捕捉;即便真的沒有辦法獲知毒蛇種類 (例如夜晚),也不用過度擔心,請盡快請119協助送醫,併提供醫療人員咬傷情境 (例如睡覺時、爬樹時、除草撿枯枝時、或在廚房浴室中被咬等) 以利專業人員綜合判斷;2.目前最有效的毒蛇咬傷治療,就是使用抗蛇毒血清,切莫自行綑綁患肢、切開、吸吮、或塗抹未經證實有效的物質 (例如氨水、精油) 或草藥在傷口上,這樣反而更容易細菌感染;3.發生蛇傷後避免喝酒驅毒或跑步追蛇,酒精或運動都有可能會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蛇毒的擴散 (特別是神經毒);4.若因工作導致被咬傷肢體被汙染 (例如沾到泥巴、垃圾等),可考慮先使用清水清洗傷口後再送醫;5. 至於到醫院前,是否一定要把患肢放低,在臺灣倒是可以不作硬性規定;唯再次強調,蛇傷患者應盡速由專業的 119 救護技術員送醫,他們比較有能力處理急性併發症。
希望藉由這些說明,能讓一般民眾學會如何自保,就算不慎被咬傷,也能做好初步的處理,減少後續產生併發症 (主要是傷口感染) 的機會。毒蛇的存在在自然環境中有其意義:許多醫療救命藥物即是從蛇毒中提煉出來;鼠類已知帶有許多人類的致病菌或病毒,而蛇類也可以有效的控制鼠類孳生;站在環境保護的角度,中榮蛇傷團隊建議病患不慎被毒蛇咬傷後,可用手機拍攝協助醫師診斷,不鼓勵人們主動將毒蛇打死或捕捉,這樣才能與自然環境互惠、永續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