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玿琮/台中報導
日前發生一名女高中生疑似受不了同儕言語霸凌,導致自殺憾事。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蕭亦伶醫師提醒父母,承接孩子情緒是為人父母很重要的功課,家長不妨多利用寒假期間,親子比較多相處時間,練習四個協助孩子處理事情的情緒與方法,別讓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情境。
蕭亦伶醫師指出,通常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回家不敢告訴父母,確實會讓家長十分難受,在診間也不乏案例;而透過諮商與練習,可以增加親子互動,減少遺憾發生的機會。蕭醫師舉臨床案例說明,一位小學六年級男生,跟欺負他的同學打架,回家卻沒跟家長說起隻字片語;直到老師寫聯絡簿才知道出了大事,傷心的媽媽不知道如何協助孩子處理後續問題,找上身心科醫師。
蕭醫師問孩子為什麼碰到困難,沒有告訴媽媽?「以前講了都被罵。」孩子這麼說。蕭亦伶表示,孩子不願意把發生的事告訴家長,常常是挫折經驗累積的結果「每次媽媽找我都是要唸我,不管講什麼都會被教訓」久而久之跟媽媽講話形成壓力,孩子選擇不如不要講。
蕭亦伶醫師指出,上一代家長從小被教養的經驗,許多事不容許有負面情緒,因為「有情緒等於不好、等於受傷」,孩子的情緒不是被處理而是被停止;當他們自組家庭,複製這個模式,結果孩子知道情緒不會被理解,因為怕被罵,決定根本不講,將情緒隱藏起來。
寒假年節期間,親子比較多相處時間,是練習的好時機,家長不妨練習四個協助孩子處理事情的情緒與方法。一、不論孩子說了多情緒的字眼,不要急著教導孩子正確的方式:「你怎麼可以跟人打架?」在孩子心目中的感受是你不懂我、你不想聽我說,自然就不想再往下講,不如先試著同理,「遇到什麼事,讓你生氣到需要跟同學吵架?」讓孩子知道你是願意理解他之所以生氣的情緒。二、要先了解事情完整的經過與原因,親子再討論後續策略。
三、相信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讓孩子自己說看看,如果再發生一次 ,有沒有其它期待的處理方式;即使天馬行空、無厘頭都好,列出愈多方式愈好,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幫孩子解決,以免跟孩子期待不同,反而以後不敢跟父母再講事情。四、親子共同討論,找出孩子最期待的結果:用幽默有趣的方法提供建言,列出用那些方法,一起討論有那些結果,反覆練習改變互動的模式。
※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