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新聞
紅樹林面積擴大,造成濕地陸域化,不但會阻礙河水排洪功能,更重要的是影響水鳥的生態,台北市水利處為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已疏伐約12公頃的紅樹林,並請台北市野鳥學會進行鳥類監測,以了解疏伐後濕地1年中所有的鳥況變化。

為回復濕地生態功能,水利處於2017年3月開始,在淡水河右岸重陽橋至社子島,進行近12公頃的紅樹林面積疏伐,完成後並請台北市野鳥學會進行鳥類監測。初步統計2月至5月監測資料,共記錄到鳥類22科、45種。
其中含保育類鳥類共4種,一級保育類為黑面琵鷺、二級保育類為白琵鷺及八哥 三級保育類為紅尾伯勞。特有種五色鳥1種;特有亞種7種,分別為八哥、大卷尾、白頭翁、金背鳩、紅嘴黑鵯、褐頭鷦鶯及樹鵲。

另外,長腳鷸科、鷸科及鴴科等灘地涉禽,如高蹺鴴、太平洋金斑鴴、東方環頸鴴、青足鷸及磯鷸等,在4到5月過境時期有較高的使用率,這代表疏伐過後有助於涉禽棲息及覓食。鳥類監測工作會持續進行至107年4月,以勾勒出疏伐後濕地1年中所有鳥況的變化。
濕地是持續不斷變動的生態系統,水筆仔自1965年起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水岸變化,灘地因水筆仔生長太過密集,造成水鳥難以進入植群覓食,也由於植株使水流流速減緩,水體中懸浮顆粒漸次沉降,使沙質地變為泥質地,原先需氧量較高的底棲生物無法適應,林下及周邊灘地的高程也會隨之抬升,造成濕地逐漸陸化,阻礙河水排洪的功能。

濕地除了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能淨化水質、涵養水源、保護海岸線,及提供寓教於樂的功能,生態系服務的產值遠高於過往所知。然而濕地是一持續不斷變動的生態系統,陸域化常是濕地面臨的主要威脅,唯有透過有效的經營管理,將有助於防止濕地陸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