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109年度認定「歌仔戲」保存者王仁心、陳鳳桂、「纏花」保存者陳惠美、「刺繡」保存者劉千韶、「緙絲」保存者黃蘭葉、與「傳統木雕」保存者陳啟村,代表國家對文化資產的重視,6位保存者逐一接下證書,眾多鄉親與現場貴賓共同為國寶藝師喝采。
為了讓各界能夠欣賞到6位國寶藝師精采的藝術生涯,與其獨特的創作風貌,同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渭水樓S03舉辦「藝湛登峯-109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特展」,展出6位國寶藝師的精彩展品。
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保存者王仁心藝師
王金櫻,本名王仁心,貢獻歌仔戲藝術逾一甲子,其歌聲高亢寬廣、清澈渾圓、聲情並茂。三歲因姐姐王金蓮的關係與歌仔戲結緣,六歲即登台,十三歲則演出賣藥團歌仔戲(站唸、團演),十七歲參加「台中民天電台」,以「小貓仔」名號紅遍中臺灣,陸續灌錄《秦香蓮》、《三進士》、《玉堂春》等歌仔戲唱片,二十一歲進軍電視後改藝名為王金櫻,與柳青成為「中視閩南語歌劇團」生旦台柱,《梁山伯與祝英台》、《柳燕娘》皆為當時膾炙人口作品。1991 年起,參與「河洛歌子戲團」演出,並擔任「河洛歌子戲團」之藝術總監至今。從內台、賣藥團、廣播、電視,再到現代劇場,參與並見證了臺灣歌仔戲大部分的發展歷程,其歌仔戲旦角藝術獨樹一幟並超越群倫,而如今七十五歲的她,仍勤於歌仔戲的教學傳承、整理保存、教育推廣、影音出版及舞台演出。
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保存者鳳桂藝師
小咪13歲時進入「芸霞歌舞團」習藝,憑藉著先天的聰穎悟性,加上後天的勤奮努力,迅速躍升為團內台柱,成為「藝霞五鳳」之一,被香港報紙讚譽為「通天老倌」,被形容為「一踏進舞台,就全身是戲」的小咪,無論是生旦淨末丑角,或是芭蕾舞者、水鑽舞孃,乃至於如《科學小飛俠》或《大力水手》等卡通人物,小咪都能游刃有餘。正是二十載的「霞女」演藝生涯,造就了小咪裝龍像龍,扮鳳似鳳,做三花會俏會跳,能說善唱等集於一身的好本領,也奠定了日後從事歌仔戲表演寬廣多元的藝術能量。「做甚麼像什麼,演甚麼是什麼」,正是小咪一貫的人生信念,她始終激勵自己精益求精、挑戰突破自我,因而能積累出「一人千面」、「百變精靈」的深厚藝術修為;並且無私地將這些珍貴獨到的演藝心得,薪火相傳給年輕世代。
重要傳統工藝「纏花」保存者 陳惠美藝師
陳惠美藝師,原本從事皮革工藝教學及創作,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她的恩師「謝陳愛玉」阿嬤,除傳承恩師謝陳愛玉女士的閩南春仔花技法外,廿年來她鑽研客家纏花、金門吉花等不同系統之技藝,綜合臺灣北部與南部的花型,將其融合、突破、創新,形成獨特的個人纏花藝術創作風格,並整理出纏花工藝的「四工」,建構臺灣纏花的基本教學內容與分級基準,從此成為她終生最愛的志業與使命。
重要傳統工藝「刺繡」保存者 劉千韶藝師
劉千韶是目前臺灣刺繡工藝產業界中的資深刺繡藝師,且技藝精湛,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刺繡工藝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精熟於辟絲捻線與各式刺繡針法,且技法多元,對不同刺繡材料特性熟稔,在運用上也相當靈活。她的創作展現了臺灣日式刺繡的文化傳承,設色典雅,具有藝術價值。其所設計繡製的繡畫、刺繡掛屏、門簾、和服腰帶等作品,也能反映出臺灣的文化與生活特色。創作時間長達四十年之久,以現代繡線媒材表現繡面及構圖皆具創意,並致力於傳承。
重要傳統工藝「緙絲」保存者 黃蘭葉藝師
緙絲,是技術及材料的說詞,特點在於採用「通經斷緯」的技法織出紋路,技法多到數不清,平緙、摜緙、構緙、結、長短戧、包心戧、子母經等。黃蘭葉,專攻項目為緙絲,是臺灣目前唯一以緙絲經營團隊者,其從材料採集、染色、織、繡各個工序全部精通,黃蘭葉說:「緙絲做起來很困難,『通經斷緯』的特性就是將緯的色塊拉出來,就像平常我們在畫畫一般。緙絲本身就在你的手上、在你的腦袋裡。」黃蘭葉作品的藝術與美學價值具有高度價值,其作品結合大自然元素、富立體感,設色典雅、構圖簡潔、生活化,缂絲技藝傑出,具備生活實用性、現代感十足,且能與服飾產業界相結合。
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陳啟村藝師
陳啟村藝師在傳統木雕工藝及現代藝術創作的成就,是臺灣藝術界的重要資產,14歲成為傳統木雕佛像學徒、18歲出師,師承福州派林依水師傅,其學徒生活充滿了感恩的心情,他說:「學徒的生活,不只在學技,更重在磨心。」師徒制的優點,也不只在傳技,而是在傳心;心傳之法,不是一般學校教育可以取代的。而其木雕作品以傳統木雕技法為基礎並多方鑑賞西方藝術,吸納現代素描繪畫技巧、當代雕塑與現代美學理論,以精湛刀工表現人物神情、衣紋與姿態,融合東西方的美學特質,亦呈顯出傳統與現代交融之工藝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