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臺灣最美的合音跟肢體語言 臺中歌劇院將演出布拉瑞揚-路吶

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

來自臺東排灣族的布拉瑞揚,同時也是2017 到 2018年,受邀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首次翻越中央山脈拜訪山的另外一面的原住民部落。在信義鄉羅娜村停留的幾天時間中,布拉瑞揚跟舞者們被部落裡的布農八部合音樂音感到震撼及感動。10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記者會現場,羅娜薪傳音樂團在忘我廳演唱布農族傳統歌謠,歌聲迴盪涵洞中加上外面透進來的陽光,就像把山林與日光帶進歌劇院。布拉瑞揚表示,舞者的動作,就是那些歌謠,才能表達那種美好與生活意義。5月19日(六)、20日(日)布拉瑞揚舞團與羅娜薪傳音樂團,以舞蹈加上音樂,攜手演出全新作品《路吶》,讓民眾感受來自臺灣部落最美的肢體語言。

「羅娜薪傳音樂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記者會中表演小米豐收歌謠。(記者賴淑禎攝)

許多民眾或許對於歌劇院駐館藝術家的工作感到好奇,其實駐館藝術家不住在場館,但是可以在歌劇院工作、排練,最重要的任務卻是透過長時間的在地工作,發掘中臺灣多元的在地文化及素材,進而轉化創新完成作品。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表示,原住民文化是臺灣最珍貴、無可取代的寶藏,布拉瑞揚走進中部山區,看見、聽見布農族原住民的文化底蘊,透過藝術家的雙眼,創造全新藝術視野,也讓布農族的聲音再被世界聽見。

南投縣信義鄉的羅娜部落位在中央山脈的山腳下,是布農族人口最多的部落,不過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及傳統儀式的式微日漸消失,讓部落的傳統歌謠越來越少人傳唱,因此部落中壯代從兩年前開始就組成「羅娜薪傳音樂團」,從部落裡90歲的耆老的記憶中,學習傳唱記憶猶存的布農歌謠,娜薪傳音樂團由族裡耆老帶領,分享著祖先故事傳承古謠,延續了族人祖先的生活智慧。布拉瑞揚透過交流進一步認識布農族族人的歷史過往與生命經驗、感受到他們對大自然的感謝與謙遜,讓布拉瑞揚認為如此美好又珍貴的事情,應該是要好好地被分享。

而在這些人當中,有30年前受邀至臺北兩廳院登台演出的團員,兩廳院於1990年代初期,第一次全面性地透過與民族音樂學者明立國等人製作的「台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揭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重視。而那一次殿堂裡的演出經驗,許多耆老記憶猶新,如今由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布拉瑞揚牽起這條文化傳唱的線,格外具有意義,羅娜村村長Umas表示,這一次不必去臺北,我們去臺中國家歌劇院。

布拉瑞揚舞團自2015年成團,每年固定安排部落巡演計畫。在歌劇院協助下,因緣際會進入南投信義鄉羅娜部落,布拉瑞揚與團員們聽見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也就是享譽國際的布農族「八部合音」。

另外布拉瑞楊也提到,舞者在學唱的時候,發覺布農族的分部比想像中困難,當他們帶著這些旋律回到臺東進行創作,發現還是要與羅娜部落的人坐在一起,打開耳朵用心聽,一起密切生活,才能使歌與舞融合。所以今年3月,布拉瑞揚與舞者們,再度來到羅娜部落進行部落巡演,特別排開平日繁忙的排練行程,在羅娜部落進行「long stay」,跟著布農族的耆老們學習唱歌,也加入勞動、整地,一同為即將來到的小米播種農事準備,專心將這段生活經驗,轉換成為《路吶》的創作能量。

而《路吶》使用LUNA讀音來呈現英文作品名稱,在拉丁文中LUNA是「月亮」之意,而布農歌謠中也有「月亮」一曲呼應,古謠大意唱著黑夜光暈照映下,獨自行走在山林路上的獵人。這次羅娜薪傳音樂團的耆老們參與了《路吶》整個創作過程,也會整團來到歌劇院,演唱這些讓人聽後震撼不已的傳統古謠。羅娜薪傳音樂團長Umas與音樂指導王貴明也認為,過去我們的父執輩就是這樣唱著歌,這次來到歌劇院唱著自己的歌,我們真的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