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
在2018年的開春之際,臺中國家歌劇院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首度跨界合作,呼應「歌劇院2018台灣國際藝術節」(2018NTT-TIFA)的主軸「連結」(CONNECTION),在歌劇院五樓凸凸廳推出「天圓地方—董承濂個展」,結合科技、光影及音樂效果,以科技做為手段 在聲影婆娑間流轉想像,臺中國家歌劇院節目暨企劃部經理王偉齡表示,董承濂的裝置藝術充分展現歌劇院2018 TIFA跨學科、跨領域的節目策劃理念,並形容其為「會呼吸的作品」,劇場感非常強烈,展期從1月27日至3月25日。
旅美視覺裝置藝術家董承濂與電子工程夥伴傑夫・魯爾(Jeff Rule),以金工技術結合物理學原理,加上史蒂芬・卡爾希克斯(Stephen Carter-Hicks)、龔緯喆、賈斯汀・詹姆斯(Justin James)等人的原創音效,帶來〈天圓地方〉、〈雲長〉、〈天長〉、〈地久〉等四件充滿心靈宇宙冥想的數位科技作品。
「天圓地方:董承濂個展」開幕記者會,特別邀請美學家、作家蔣勳來到現場。董承濂是蔣勳執教於東海美術系時最後指導創作的學生之一,蔣勳表示,董承濂長期以來關心宇宙、時間、空間、生命存在狀態,在這次的作品裡做了一個最好的呈現。董承濂把音樂、光影、織品、磁懸浮、科技全部集中在一起,揭示宇宙生成的現象,蔣勳認為,21世紀會是現代科技和美學最好的碰撞的時間,這個展覽有其跨時代的意義。
董承濂也歸納一路以來的創作,主要希望創造一個經驗、一個時刻,這個時刻,觀眾走進來,看到了作品,便開啟人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觀者站在作品前,被打動的剎那,都將成為生命歷程中重要的一刻。
「天圓地方」個展以大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主軸,將艱澀的科學理論,轉化為探討萬物與自身、物體間不同的場域,製造出作者與觀者在心靈上虛實與因果的辯論。如在廣義相對論與萬有引力下,探討愛情的〈天長〉、〈地久〉,以及兩件大型作品〈天圓地方〉及〈雲長〉,前者是藝術家對自我身份的探問,發想自中國古代對宇宙的想像,以圓與方的符號代表天與地,也代表人類文化的起源;後者將大氣現象具象化,透過雲朵的聚攏、交合與流動比擬人事的聚散無常。其中〈天圓地方〉更是首次於臺灣亮相,運用電磁感應原理加上精細的手工技術,在黑暗的空間裡迸發出令人驚嘆的視覺震撼。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林羽婕指出,亞洲現代美術館開館四年多,秉持著亞洲大學「藝術校園」的理念,致力於美學教育的推廣,除了持續地推出具有國際視野與高度的展覽之外,未來也將擴大與外界合作,將美的觸角與好的展覽延伸到美術館以外更多的地方。林羽婕尤其讚歎董承濂作品和凸凸廳此一非典型展場空間的跨界對話,「董承濂的作品對我來說其實是非常哲學性的作品,觀眾進入展場空間後,或坐或站或躺,可從不一樣的空間氛圍、光線變化和聲音婆娑,體驗董承濂想要帶給大家的心靈悸動。」
「天圓地方—董承濂個展」自1月27日(六)至3月25日(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五樓凸凸廳展出,邀請大家跟隨藝術家的腳步、伴著浮光掠影,一起進入宇宙浩瀚、神秘的世界中。為提供與藝術家交流的機會,分別於1月26日(五)舉辦藝術欣賞會、1月27日(六)至28日(日)舉辦藝術工作坊,展覽與週邊活動皆不收費,歡迎有興趣的大眾踴躍前往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