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文熹/彰化報導
大豆是重要的進口雜糧,面對環境變遷與食品產業永續需求,為提升國產食用大豆自給率,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歷時7年,育成秋作高蛋白大豆「台中1號-九月豆」,該品種蛋白質含量高達40%,並可克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危害,兼具耐候及低投入栽培特性,推廣期間受契作農民及3家技轉業者青睞,今(112)年栽培面積可望達到350公頃,可部分取代進口黃豆並減少運輸碳足跡,並持續布局強攻黃豆芽、植物奶、植物肉及發酵類之大豆多元產品原料市場,提升國產食用大豆自給率。
111年臺灣進口主要雜糧大豆、小麥及玉米約873.8萬公噸,其中大豆274.6萬公噸,占31%,僅次於玉米進口量,是重要的進口雜糧。為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及降低再生稻面積,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自103年起配合農業政策於轄區臨海鄉鎮推廣種植大豆,104年及105年9月底分別受杜鵑及梅姬等颱風侵襲影響,導致大豆推廣田區災害損失率達30~95%。如採延後種植又易受東北季風影響,使植株普遍矮小,每公頃產量僅1,500公斤。鑒於國內大豆消費需求量極大,為因應中部地區氣候環境特性,以及考量後端多元加工應用,該場歷時7年育成適合秋作種植、高蛋白質、豐產的大豆新品種‘台中1號~九月豆’。該品種植株高度約88公分、節間數18個、分枝數4個,生育期100天,每公頃產量可達2,400公斤,於中部地區種植可延至9月中旬播種,降低颱風豪雨損害,加上與後端加工鏈結應用多元,是中部地區二期作轉作品項的最佳選擇。
臺中場進一步說明,大豆‘台中1號’選育過程採用低投入管理,植株生長勢強耐莖潛蠅,可節省20%農藥與肥料使用,並提高節水效率20%,另採收期植株可於田間完全乾枯不裂莢,提高烘乾效率10%及降低調製損耗率5%,另種子具高蛋白質(40%)、低油脂(14.6%)及籽粒小(百粒重11公克)特性,除可用於豆漿、豆腐、豆皮等一般黃豆製品外,並擴散多元應用於黃豆芽、植物奶、植物肉、發酵類及機能性蛋白脆片等產品。
臺中場指出,國內食用大豆以美國及加拿大為主要進口國,運輸距離長,貯運期久,國產大豆具有新鮮及低碳足跡之優勢。目前大豆‘台中1號’以「種子繁殖與生產技術」公告技轉,並與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及植物肉大廠弘陽食品進行簽約授權,今年整體契作面積更達350公頃,未來期透過開發多元加工產品,持續推廣優質高蛋白國產大豆給予民眾,以消費端拉動契作生產端,逐步擴大栽培面積,以達農業部規劃國產食用大豆自給率10%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