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
科博館舉辦華人科學攝影競賽,參賽作品超過400件,作品有來自大陸、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地投稿作品,經過5個月審查,8日公布得獎名單,3名優選作品就有2名來自臺灣,而科博館也將得獎作品設計成《等待>秘鏡:第參屆科學攝影特展》,即日起到107年1月7日(日),科博館第二特展室展出。
第三屆科學攝影競賽開始徵件之後,有來自臺灣、大陸、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投稿作品,歷經5個月時間進行初審與複審的激烈競爭後,選出62件得獎作品,包含3件優選及2件廣達青少年特別獎。8日在科博館舉行頒獎典禮,頒發3位優選者各5萬元及2位廣達青少年特別獎者各2萬元等多項獎金。
將這些得獎作品集結後展出,讓大眾可以欣賞到這些作者所捕抓到瞬間的美感,策展人楊翎博士表示,得奬作品多是經過長期觀察、假設、實驗或操作,才能攫取到按下快門的精彩瞬間,因此發想以「等待>秘鏡」為主題。拍攝主題宏如宇宙星辰,微如孢粉細胞,涵蓋天文、地質、生物、理化、醫學和環境生態等領域現象,又以節肢動物所占比例最高。並藉由研究分析的過程,歸納出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
頒獎典禮優選之一拓凱獎得主的黃福盛,來自大葉大學生物資源系,這次得獎作品「巧遇蛇蜥護卵」,記錄一種奇特的爬行動物─脆蛇蜥(學名哈特氏蛇蜥)的護卵行為,黃福盛表示,這是一次幸運的相遇,脆蛇蜥是臺灣最大型的蜥蜴,卻因特殊的生態習性而相當罕見,影像中,即將脫皮而體色偏白的雌性個體,捲曲著身軀護卵的畫面,更是難得一見。
優選之一紀慧能獎「水珠」為羅淑滿作品,拍攝手法是在黑色玻璃上放上瘦果的棉絲,用針筒注射水滴,渾圓的水珠印證了水的內聚力和張力極限。接著,再用噴霧器噴灑,使水氣附著在棉絲上,水珠可持續變大。羅淑滿表示,此時水的折射反射背景顏色,既像水晶球又像外太空的美麗星球,且只要不去觸碰,可持續30分鐘不會破掉,透過美麗的水珠影像呈現水的物理性質。
來自大陸自由攝影師李睿的優選得獎作品「南方的十字架」,呈現夜空下的紐西蘭南島蒂卡波湖。當地特製的照明路燈,是為了避免光污染影響觀測星空。李睿表示,照片的十字造型是由天空中人造衛星和流星運行的軌跡,瞬間交錯形成,與地面教堂屋頂的十字架遙相呼應。因人在北京無法出席領獎,科博館透過視訊方式隔空遞獎,創造另類的科技趣味。
為了鼓勵青少年投入科學攝影的行列,廣達文教基金會特別贊助兩位青少年特別獎。臺灣的得獎作品「五色鳥表演舌上功夫」是由一家人所組成的團隊所拍攝,捕捉五色鳥進食的短暫畫面。大陸的得獎作品「凱門鱷與蚊」則是由年僅11歲的李浩銘拍攝,仔細觀察,鱷魚眼睛上方停駐許多蚊子,李浩銘表示,蚊科昆蟲不但能精確找到皮膚暴露、毛細血管密集的眼瞼部位,還能靠牠的刺吸式口器取食凱門鱷的血液,呈現自然界中不同於大眾想像的一面。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表示,舉辦科學攝影展除了鼓勵科學工作者把研究過程中產出的專業影像介紹給民眾,體會影像中的科學之美,也鼓勵社會大眾使用手邊的攝影器材,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經由觀察所領略到的科學之美,以攝影的方式捕捉記錄下來,也期待透過影像產出過程和手法的自我詮釋,傳達科學世界多樣化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