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飛蝨綜合防治新策略 抗褐飛蝨早熟香米新品種「台農85號」監測與警示系統

褐飛蝨為害稻作。(圖/記者林重鎣翻攝)

農業試驗所於10月26日及29日分別於台中市霧峰區和霧峰農會合辦及台南市後壁區辦理二場「水稻褐飛蝨綜合防治新策略-抗褐飛蝨早熟香米新品種「台農85號」推廣暨褐飛蝨監測與警示系統田間說明會」,邀集鄰近鄉鎮的農民參與,並分享該所近年的成果。

農業試驗所表示,褐飛蝨是水稻的主要害蟲,第二期作的危害更為頻繁,因為蟲體小又喜歡聚集在稻叢基部,不容易被發現並即時防治,危害嚴重時會讓稻株乾枯且擴散至整個田區,形成所謂的「蝨燒」現象,造成產量嚴重損失約2-3成。該所經研究對抗褐飛蝨的生理及防治方法,推廣2種應變作法,第一是透過抗蟲育種,從體質去強化抗蟲效果。本次觀摩會的水稻抗褐飛蝨新品種「台農85號」,其抗性來自印度野生稻種,透過雜交方式並運用分子標誌精準選拔技術選育而成,與現在推廣品種的抗性不同,對褐飛蝨的抗性能力更強,可以降低褐飛蝨的繁殖速率,有效杜絕褐飛蝨族群的擴散;同時新品種具有芋頭香味,食味口感佳,近似`益全香米',而且植株矮不易倒伏,又具有早熟性,可以大幅減少氣候變遷衝擊的風險,是值得種植推廣的品種。

另外,由於農民都是靠經驗來防治,沒有簡易量化工具可用,所以適當的防治時機不容易判斷,防治成效不彰或加重防治藥劑量及次數等,增加農民不少防治成本及環境與身體負擔。

褐飛蝨監測與警示系統是充滿科技感的簡便監測工具,農民利用手機拍照,透過物聯網上傳,經過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建構的辨識模組,將結果回傳農民手機,清楚監測田間褐飛蝨的族群數量,再進行精準量化的施藥防治,提高防治效益與降低成本,大幅降低蟲害危害的風險,產量也可以受到保障。

此次農業試驗所藉由田間示範觀摩會將新品種與蟲害智慧監測技術介紹予農民,一方面是向大眾推播農試單位的研發成果,更重要的是希望農民能夠了解新知識並嘗試應用。種植抗褐飛蝨新品種,降低褐飛蝨的繁殖速度,再利用褐飛蝨監測與警示系統,適時適量的施藥防治,透過治標與治本雙管齊下的蟲害防治新策略,有效遏止褐飛蝨對水稻的侵襲,確實保障農民的收成與身體健康、以及環境及農產品的安全。

更重要是可以呼應國人對友善環境及食品安全的重視與需求,進而強化農產品優質、好吃、好安全的消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