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 /台中報導
國美館「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展覽已於3月20日熱鬧開幕,搭配展覽的館外延伸活動「文化來運動,藝術在城市:行旅臺中文協百年」從4月7日至6月19日陸續登場。
國美館今(10)日於中央書局辦理記者會,由國美館梁永斐館長主持,臺中市立委黃國書、黃國榮副市長、黃守達議員,合作單位中央書局代表張杏如女士、明台高中林承俊副校長、臺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林盈志副執行長、臺中文史復興組合張翰文、興台彩色印刷陳政雄董事長,臺中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蘇睿弼、臺中市旅行商業公會楊宗霖及西區吉龍里林育見里長等出席,共同見證臺中的百年風華。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表示,1921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有八成的會員來自臺中,國美館透過「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的美術力」爬梳臺中仕紳與藝術家之間的故事,展現日治時期文化界人士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感情。系列活動與中部地區多個組織合作,不分中央、地方或政府、民間,協力讓更多人可以看到臺中的文化發展。國美館未來更將與中部五縣市合作,共同辦理展覽及講座,啟動當代中部文化運動,並結合觀光產業,打造臺中成為更多元的文化都市。
黃國書委員提到,文協成立於新舊時代轉換的1921年,為臺灣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本次國美館的展覽及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臺灣文化歷史發展的脈絡,非常難得、珍貴。黃國榮副市長則表示很開心國美館結合在地推出系列臺中舊城區的活動,希望讓年輕一輩的臺中人能藉由展覽及活動更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
中央書局張杏如表示,她透過中央書局的整建表達對文化推動先行者的敬意與感謝,懷想年幼時這些叔伯長輩對臺灣文化發展的貢獻,讓臺灣文化成為融合所有外來文化的在地化。明台高中林承俊副校長分享祖父林獻堂與中央書局的軼事,也期待透過展覽及活動等文化復興活動,讓外地旅客來到臺中,知道的不僅是美食,文化同樣精彩。臺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林盈志副執行長期待從影像紀錄回顧百年文協精神,強調在沒有文盲的今日,仍需要文化啟蒙,啟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朗讀會「三十彼時の愛情故事」,共辦理3場,分別於新手書店和梓書店辦理。以「愛情」作為連結古今的橋樑,邀請觀眾透過朗讀深入拆解30年代「愛」背後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樣貌。聆聽會「阿祖們的歌單」則與深根臺中在地20年的元氣唱片行合作,將由《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作者洪芳怡帶領觀眾從聽覺出發,重溫30年代政治社會場景下流行音樂的興起與寥落。
電影放映會則分三系列,首系列「尋找初代文青」於中山73影視藝文空間舉辦,放映《日曜日式散步者》、《Viva Tonal 跳舞時代》、《持攝影機的男人》三部電影,期望透過系列放映活動帶領觀眾重回充滿創新與夢想的三〇年代,感受臺灣初代文青共同擦出的創作火花。第二系列「再現辯士之轉譯《南進台灣》」與中央書局合作辦理,重現「美臺團」的放映行動,邀請政治學專家吳叡人扮演辯士針對《南進台灣》系列影片進行轉譯。
最終系列「不能被定義的『臺灣人』紀錄片放映暨交流座談會」希望藉由放映二戰後的紀錄片,邀請觀眾一同思考「民族主義」對於當代臺灣的意義。映後將邀請紀錄片導演與多位專家學者進行對談,期盼與觀者一同激盪創新的火花。
走讀行旅「臺中文協×美術散策地圖」由臺中文史復興組合規畫19個臺中舊市區的走讀景點,藉由實地走訪美術家和文協事件發生的城市空間,見證臺灣現代美術在臺中的萌芽時刻。移動劇場「重返沙龍臺中」邀請狂夢藝術劇團以1920-3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的發展歷史、運動精神為文本進行創作,透過一場發生在街頭的劇場演出,帶領觀眾重回歷史發生地,走入午夜中區,重返沙龍年代。
國美館「文化來運動,藝術在城市:行旅臺中文協百年」系列活動與中央書局、林獻堂博物館、臺中影視發展基金會(中山73影視藝文空間)、臺中文史復興組合、狂夢藝術劇團、梓書房、新手書店、元氣唱片行等在地藝文單位合作,透過一系列電影放映會、朗讀會、聆聽會、走讀行旅及移動劇場(當代劇團共創)等共20場跨域展演活動,邀請觀眾一同重溫臺灣浪漫而燦爛的沙龍年代。展覽及活動資訊可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