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大里振坤宮走春祈福 一覽四大古物風華

泥塑福德正神。(圖/記者林重鎣攝)

超過190年歷史的「振坤宮」,位於臺中市大里區,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宮廟奉祀湄洲天上聖母(媽祖),是大里區重要地方信仰中心,也是大里區三大媽祖廟之一,香火鼎盛。近年來宗教文物保存觀念日漸普及,振坤宮也典藏多件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中「軟身天上聖母」、「樹瘤香爐」、「泥塑福德正神」及「婆姐」4件,105年經臺中市文化資產審議會指定為一般古物,具有文化資產身分,民眾可以利用228連假期間,到振坤宮參拜祈福,也能同時欣賞臺中市的宗教古物之美。

依據振坤宮的宮廟沿革記載,奉祀媽祖源自地方望族林志德先生之祖父輩執友,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從湄洲天后宮祖廟恭奉天上聖母神尊(軟身老二媽)來臺,途經大里時顯靈要鎮駐日治時代的臺中廳藍興堡蕃仔寮社(現振坤宮廟址)庇佑眾民。清道光十年(1830年)庄民篤信湄洲媽祖,遂共同建立一座矮屋低簷土角造的小祠奉祀,此為創廟之始。日治時代林氏望族鑒及廟宇窄隘,不敷眾用,重建且命名為「振坤宮」。民國84年(1995年)配合大里仁化路拓寬工程,組織重建委員會,民國89年重建完成,成為今日振坤宮之廟景。

振坤宮建廟至今近二百年,廟內也典藏多件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中有4件被指定為臺中市一般古物,包含軟身天上聖母、樹瘤香爐,以及泥塑福德正神、婆姐神像,目前這4件古物皆供奉或放置於宮廟之中。文化局指出,這4件古物中,「軟身天上聖母」為清代時由中國來台墾荒的先人隨身帶來的神像,其「藤製」材質實屬罕見,另附一雙手工針綉的弓鞋,是清代難得的手工織物,具有歷史意義及地方文化特色。「樹瘤香爐」從舊廟開始沿用至今,樹瘤是渾然天成的自然物,故爐身未施銘刻,無干支落款,雖難以查驗其正確年代,惟香爐形貌壯碩拙樸,具備天然紀念物價值,具稀有性及地方特殊性。

文化局指出,「泥塑福德正神」以泥土雕塑而成,是創廟就有的神像,與其他福德正神諸廟的神像不同,神像泥質呈淺灰色,內含蚵殼細粒與麻絲纖維,為古法膠泥塑土摻用之物,與近代材料不同,造型古樸,線條簡單俐落,風格較似清末作品,具歷史時代意義。「婆姐」神像從自清道光年間就奉祀於宮內,依其雕造確係清代,屬註生娘娘信仰中的十二婆姐或三十六婆姐之一,具有歷史性及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