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新聞
臺北市政府與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將於本週六(5月19日)在信義21號廣場舉辦「2018臺北自然生態保育活動」,今年特別以「飲食」的角度切入,並透過各式小農攤位的展示說明及闖關活動,讓臺北市民了解「如何藉由吃的選擇」,間接影響小農改採友善環境的方式生產作物,達到生態永續。
16日特別舉辦宣傳記者會,北市產業局局長林崇傑表示,為響應「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度舉辦的「2018臺北自然生態保育活動」特別定調為「飲食與生物多樣性」,同時推廣食安與食農教育宣導,現場保育市集將邀請正先農場、欽明有機茶園等40餘家夥伴團體及機關學校設攤展示,透過各種靜態展與解說教育,幫助市民朋友認識野生動物的生態習性及生存的棲息環境,了解到人們不僅是生態系食物網中的一環,也與其他生物共享食物來源,人們的飲食選擇不僅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更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舉例來說,選擇無毒無農藥飲食,可保持食物網內的生物多樣性,亦是一種保育生態的方法。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胡文華理事長於宣傳記者會佈設「蝴蝶餐廳」,介紹人與蝶的共享食材,例如運用土肉桂、馬告等蝴蝶食草植物烹煮成的佳餚;來自印尼及越南的新住民朋友夢娜與玉惠,特別端出東南亞料理,讓大家知道香蘭葉、黃薑等常用的入菜香料,其實同時也是其他動物的食物來源,甚至是生存棲地。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江孟蓉執行祕書表示,希望透過今日的食材分享,讓市民更加理解人與生物、環境生態息息相關,食用友善農法的作物產品,減少農藥施用量,並適度種植與其他生物糧食共源的植物,除了可以增加田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也可兼顧自己的健康。
「吃得好」除了意味著「美味」,更該講究吃得「友善自然」又「健康安全」,對自然友善,即從吃的選擇開始做起。歡迎大家5月19日一同到信義21號廣場共襄盛舉,一起學習「與自然共食」,編寫出屬於自己的「友善環境美食指南」,讓臺北都會的生態資源永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