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30多歲的周小姐在備孕期間某次生理期出現出血量驟增、痛經劇烈至無法起身,因此重新就醫。其先前於外院被初判為「子宮腺肌症」,因被告知不影響胚胎著床而未積極處置;此次轉至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陳穎中醫師門診,經陰道超音波與 CA-125檢驗綜合評估,確認為肌壁間約6公分的子宮肌瘤。雖非著床關鍵位置,仍存在持續增大與症狀惡化風險。為兼顧生活品質與生育規劃,周小姐與陳醫師當日討論並決定採海扶刀消融治療,儘速處理病灶。
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症雖可能出現相似症狀,但因病理機轉與影像表現不同,治療必須個別化規劃。前者為子宮肌層的良性結節,常見經血增多與壓迫不適;後者為內膜長入肌層,經痛多更劇烈,且子宮常呈均勻腫大。臨床以經陰道超音波為基礎,必要時合併MRI與血液指標(CA–125)輔助鑑別。陳穎中醫師表示,傳統處理肌瘤的方式需要切開子宮拿掉肌瘤,海扶刀在影像導引下,不需切開子宮就可以消融肌瘤,能最大程度保留子宮完整性。對仍有生育規劃且條件合適者,是兼顧療效與未來分娩選擇的治療選項。
周小姐分享,術後照醫囑休息約三個月便開始備孕,沒多久就迎來「兩條線」。因治療過程讓她感到放心,又得知陳穎中醫師同時擅長產科,便由陳醫師接手整個孕期照護。後續產檢與術後追蹤顯示,原本約6公分多的肌瘤縮小並穩定在約3公分,未再增大;孕期完成羊膜穿刺與常規監測,整體母嬰狀況良好。她提到,處理完子宮肌瘤才發現懷孕,確實讓孕程比較放心,也能安心迎接孩子的到來。
若肌瘤尚未處理就懷孕,需進行羊膜穿刺時,肌瘤位置搭配胎位可能讓操作與路徑規劃更具挑戰;先處理肌瘤,整體孕程評估相對安心。不過,合併肌瘤並非羊膜穿刺的絕對禁忌,是否施作仍須就病灶位置、胎兒狀況與整體風險由醫師綜合判斷。至於治療選擇,海扶刀並非人人適用;若合併慢性疾病、其他婦科問題、曾接受下腹放射治療、肌瘤血流特別豐富,或正處於孕期/哺乳期等情況,皆需更審慎評估適應症與可期待的效果,量身選擇最合宜的處置。
對仍有生育規劃且評估適合者,海扶刀提供非侵入性處置選項,無需在子宮劃開刀口即可消融肌瘤。陳穎中醫師強調,海扶刀消融治療設計著眼兼顧療效與生育,以母體安全為先,最大程度保留子宮完整性與分娩選擇,以個別化照護陪伴患者迎接好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