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蜂場保留自然生態循環

一年一代的虎頭蜂,通常半年多的時間便能建造出一個巨大的窩(黑腹虎頭蜂)。(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編輯台新聞

臺北市立動物園每年總要進行幾次園區蜂窩拆除作業,目的當然是為了維護遊客、員工和動物的安全,但也會特別為蜂鷹保留一處「快樂蜂場」,維持自然的食物鏈和生態系統的循環。

一般人對「蜂」的印象與分類,通常除了蜜蜂,其他個頭較大的都難免被簡化歸類為「虎頭蜂」,加上從新聞上看到的虎頭蜂,幾乎都是負面事件的主角,因此還來不及認識牠們,就早已根深蒂固地害怕和討厭牠們。其實虎頭蜂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通常都是我們不小心闖入蜂巢的警戒範圍內,或因風吹樹搖、讓窩內的蜂群以為敵人來犯等狀況,才會被蜂攻擊。

社會性虎頭蜂家族生命周期通常為一年,蜂窩隔年往往廢棄不再重複使用,蜂窩外觀是一層包覆的外殼,大部分蜂窩只有一個出入口,蜂窩上通常有許多蜂盤據警戒,蜂窩內部則為一層一層的蜂室,一年一代的虎頭蜂,通常半年多的時間便能建造出一個巨大的窩。

春季蜂后獨自找尋合適的地點,打好地基開始築巢、產卵與育幼,直到第一批工蜂羽化,蜂后才能專心育幼,夏天食物充足,工蜂數量不斷增加,幫手越來越多,蜂巢擴建速度也加快,到了秋季族群中開始出現生殖蜂,雄蜂與處女蜂后飛出交尾後,原蜂巢會逐漸衰退,蜂后、工蜂與雄蜂等相繼死亡;交尾後的新蜂后越冬;待明年春天再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新王朝。

秋天虎頭蜂族群量逐漸達到高峰,此時警戒蜂的巡邏範圍更大,蜂群也特別敏感,距蜂巢數十公尺遠巡邏蜂就會飛過來警戒,就算只看到2、3隻虎頭蜂也不能大意,千萬不要用手揮舞,只要安靜往回走,離開牠們的警戒範圍就相安無事。

動物園每年在園區內都會發現蜂窩,接獲通報後動物園會先評估對遊客、動物或是工作人員有沒有威脅,如果靠近遊客參觀步道,會根據蜂的種類及蜂巢的大小,請求消防局或是找專家協助摘除,對人和動物都沒有影響的蜂巢則順其自然生長,留給蜂鷹享用。

今年位在工作區域屋頂的黃腰虎頭蜂的蜂窩,現在已經比籃球還大、樹梢的黑腹虎頭蜂窩也可以看到工蜂忙進忙出,部分蜂巢經過動物園評估其安全性後,決定不干擾蜂群,留給蜂鷹一處「快樂蜂場」。但是大家也不要太緊張,把樹上常見包覆樹枝的蟻窩,當作是懸掛在樹枝上的虎頭蜂窩了。想更加認識蜂家族,不妨瀏覽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goo.gl/btvJU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