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隨著天氣漸漸炎熱,小兒科門診中零星出現幾名,因發燒、腹瀉、腹痛、血便、綠便等症狀就醫的兒童,經糞便細菌培養後,均是沙門氏菌在搗蛋,大里仁愛醫院提醒家長注意。
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建勝表示,感染沙門氏菌的兒童大多數以急性腸胃炎的症狀表現;門診中,曾有1名1歲10個月的女童,因拉肚子、哭鬧,加上高燒40度以上,由媽媽帶到家附近的診所就醫,但服用藥物後症狀均無改善;後續出現嘔吐及排出疑似帶有血絲的大便,媽媽緊急帶至本院小兒科門診就診,經住院仔細觀察及糞便細菌培養後,發現是沙門氏菌感染造成的細菌性腸炎。
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自民國101年對於大里區小兒做沙門氏菌感染性腸炎之研究,第一次,自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共1249天,178週做研究,小兒科部門住院個案,糞便培養出沙門氏細菌陽性者共173名,平均一個星期有一個小病人住院;第二次,去年在針對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共1491天,213週,對於沙門氏菌腸炎住院之個案追查,共有205名病童住院,平均一個月約有4個小病人住院,一個星期依然是約1個小病童住院。顯然,近年來本區沙門氏菌腸炎侵犯本院區附近之兒童,並沒有減緩的趨勢。
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建勝表示患者感染沙門氏菌後症狀以發燒為最高比率,次高為腹瀉症狀,接著是嘔吐症狀、血便。嚴重的侵入性的感染症狀甚至會有心臟炎、心包膜炎、腦膜炎及肺炎。而依據問診結果,感染沙門氏菌的兒童家中飲用山泉水的比率居高、井水跟自來水的比率也不少、也常見吃海鮮而造成的腹瀉,糞便培養出來通常含有沙門氏菌。而治療沙門氏菌感染的病人,治療的主要原則是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部分是需要抗生素治療。
主治醫師程建勝呼籲,沙門氏菌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並不常見,但被感染的人如果排便後洗手不乾淨,就有可能會發生人與人之間的擴散方式,尤其是玩伴之間或玩具設施,也有被感染的風險,因此,需著重衛生教育,落實飲食前、如廁(更換尿布)後洗手,且家中孩童如有腹瀉就不可以上學,避免群聚感染也儘量避免食用未煮熟的生食、飼養寵物也應留意居家衛生環境,避免沙門氏菌所引起的腸胃傳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