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淑禎/採訪報導
臺中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在臺中」臺語歌舞劇《嫁妝一牛車》,8月10、11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兩場,由嘉義阮劇團與日本流山兒事務所攜手製作,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林孟寰(大資)擔任編劇,重新改編王禎和的同名小說,賦予文學經典新的時代意義。阮劇團團長汪兆謙表示,希望透過這次的改編,帶領觀眾回頭看自己的土地上有著很多精彩的故事及作品。
《嫁妝一牛車》小說發表於1967年,文筆寫實生動,描寫人物深刻又不失溫厚,當時甚受文壇矚目,1985年由張美君執導的電影,劇本由王禎和親自改寫。2001年,台視將《嫁妝一牛車》改編為迷你影集。如今則由阮劇團搬上舞台,2018年於嘉義首演,叫好叫座,入圍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最終決選。
2019年於歌劇院演出的版本添加更多的歌舞元素,不但舞蹈重新編排,也調整舞台、服裝等細節,以更深入原著的年代氛圍;並邀請前雲門資深舞者王維銘加入,飾演劇中沒有台詞的那頭牛;出身嘉義的金曲獎最佳臺語專輯獎得主廖士賢,將德國民謠《野玫瑰》重新編曲,以低沉瀟灑的嗓音,唱出底層人民面對討生活的無奈與辛酸。
《嫁妝一牛車》故事講述萬發與阿好這對貧困夫妻,在面臨現實無奈之下的生計困窘與情慾流溢,阿好紅杏出牆,萬發得到牛車作為補償,發財夢實現了,心中是悲喜情緒交雜,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畢業的林孟寰在改編上試圖強調女性視角,深度刻劃女主角的心境,加上臺語編劇盧志杰鮮活的語感,及流山兒祥擅長的歌舞元素,以喜劇成分來重新詮釋原著中的荒誕與人性衝突。
阮劇團團長汪兆謙表示,多年前王禎和老師創作的《嫁妝一牛車》小說,成功地敘述當時臺灣的貧苦人家,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尊嚴的心路歷程;但其實經過再多的時代流轉,生活在現代科技社會的我們,對生存的想望以及來自底層人民的吶喊,仍然一直存在。
阮劇團扎根嘉義,創團至今16年,堅持以臺語創作,擅長為經典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如將莎士比亞劇本《仲夏夜之夢》改編為喜劇《熱天酣眠》,以濃厚的庶民氣息轉化角色與情節,勾起觀眾對於自身文化中的相關記憶,帶領表演藝術與臺灣社會接軌。2016年,阮劇團第一次與有著日本「地下劇場帝王」之稱的流山兒祥導演合作,重新演繹莎士比亞《馬克白》,在臺灣引起迴響,今年再度導演《嫁妝一牛車》,流山兒祥表示,雖然這部是50年前的臺灣經典名著,這次的演出並不是要懷念這個故事,而是透過林孟寰的改編,與現代產生共鳴。把它當做一個龐克歌舞伎風格的作品,劇中探討人為何要活著?他也相信就是因為愛。透過戲劇讓觀眾感受人生,這就是舞台藝術的使命。
此外,臺中兩場演出結束後,阮劇團將繼續帶著《嫁妝一牛車》,於8月23日至9月8日,在臺北水源劇場挑戰連演12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