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地設歲時中的工藝 臺灣工藝研究中心特展

歲時中的工藝特展6日正式開幕。(工藝中心提供)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文化館,即日起推出「天造地設—歲時中的工藝」特展,歡迎對於歲時與工藝有興趣的朋友前來工藝園區觀展,感受臺灣這座亞熱帶島嶼融合於工藝的自然之功!展期至11月3日止。

黃麗淑展出十二月花漆藝。

這項特展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表示,為使民眾從生活中更能認識臺灣本土在地文化,中心於106年底出版臺灣歲時與工藝專書,內容主要以臺灣歲時生活文化與相關工藝為主;在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推動下,為讓民眾了解臺灣工藝發展脈絡及價值,策劃「天造地設—歲時中的工藝」特展。

蕭任能24節氣雕塑。(工藝中心提供)

特展聚焦於工藝材料的生命週期與環境。工藝是人與自然韻律互動的心血結晶,人依循季候變化,取材於自然用之於生活,這是所有工藝材料生命的必然。人類一年中的生活深刻地受到材料的生命週期影響,材料的生長、採收、製作與使用,無不與此有關。

工藝中心主任許耿修表示,過去的展覽主題多關注在技藝、材質與美學,較少將視角聚焦在技藝與材料所蘊含天造地設的環境智慧,期待觀眾「見微知著」,看見臺灣工藝含藏豐厚的自然文化底蘊,讓觀眾能在「小展場」中感受「大環境」。

展覽以「順天時」、「接地氣」、「新島人的歲時」三個單元,勾勒在週而復始的歲時中,工藝的樣貌與形態。「順天時」從天然化育的工藝材料說起,呈現臺灣人順應亞熱帶季候發展出因地制宜的生活與工藝。「接地氣」則邀請觀眾置身在材料的生態與製作環境,感受材料的特性與臺灣風土的關係。

最後,以「新島人的歲時」呈現今日工藝家對天然原料的哲思與匠意,介紹三個工藝家追求工藝技術復振與突破的故事,並展出新一代工藝家作品,期待觀眾看到工藝家將傳統工藝材質與形式注入現代生活的嘗試。

特展匯集多樣的臺灣工藝種類,除展出漆藝家黃麗淑的十二月花,特意引入中生代與新生代工藝家的作品,如蕭任能的24節氣雕塑、湯文君的尋梅藍染、林群涵塑形竹作品及黃芳琪月桃編作品,更融合互動科技西北雨,及繽紛生動的歲時之美環場動畫,讓觀眾更能感受工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