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動脈瘤治療新選擇 『密網導流支架』健保有條件給付

台中榮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崔源生主任說明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植入密網導流支架。(圖/台中榮總醫院)

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

腦部的大血管壁上所長出的一膨出泡,俗稱腦血管動脈瘤,其並非是一種腫瘤,一般好發在40~60歲的女性。動脈瘤未破裂時完全無症狀,除非特別針對腦血管做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不然無從提早發現,一般都認為這是「腦中的不定時炸彈 」,台中榮總醫院從去年三月間進行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植入密網導流支架,成功治療了約二十餘例患者。

一旦不幸血管壁脆弱破裂,就會積血在蜘蛛網膜下腔,引發顱內壓急遽上升,臨床表現多為一輩子不曾經歷過的爆炸性劇烈頭痛或直接昏迷,發生嚴重神經功能障礙或死亡的機率高於五成。

台中榮總醫崔源升主任指出凃小姐動脈瘤位置。(圖/台中榮總醫院)

臺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崔源生主任表示,動脈瘤是否容易破裂影響的因素不完全是一般常提到的大於7mm動脈瘤容易破裂,另外動脈瘤所在的位置與形狀也同樣重要,舉例來說長形的動脈瘤容易破、夾層梭形動脈瘤容易破、帶有次級子動脈瘤泡的容易破、位於好發部位前五名的動脈瘤容易破(後交通、前交通、中大腦動脈分叉、基底動脈、顱內椎動脈),仍有許多腦動脈瘤是破裂機率甚低(如海綿竇段頸動脈與床突上腦下垂體動脈段,文獻報導破裂機率小於0.12%),或治療難度與風險大於保守治療的情形,故是否需要積極治療,需要專業醫師綜合多項因素(表一),如年紀、破裂與否、部位、大小、形狀、健康狀態、心理素質、治療方式、手術難易度、術後是否因植入支架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等,審慎評估,最好亦可徵詢第二臨床意見。

崔源生主任說明指出,目前對於一般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分為二大類: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將動脈瘤的瘤頸以鈦金屬夾子夾閉,少部分無法順利夾閉瘤頸的案例,可能採間接包覆動脈瘤或夾閉供血載瘤動脈的手術方式治療。另一大類是血管內導管栓塞手術,其材料包括有可解離式白金線圈,從鼠蹊部置入導管,再將白金線圈纏繞於動脈瘤中達封阻血流效應。

崔源升主任說明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植入密網導流支架後的恢復形況。(圖/台中榮總醫院)

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植入每支約40~45萬元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手術的流程類似傳統線圈的栓塞手術,而且更為簡單,手術時間約一個小時,特別適用於大型動脈瘤或內頸動脈虹吸部轉彎處動脈瘤,毋須去冒將微導管放置到動脈瘤中的困難與危險,只要將密網支架成功置於動脈瘤處的主血管中,能有效阻斷或減緩血液流入動脈瘤之血量,有利動脈瘤體積縮小,減少動脈瘤破裂的情況發生,經六個月左右的時間,血管內膜沿支架增生重塑血管壁,80%的動脈瘤可治癒。

缺點是不適用於剛破裂之動脈瘤,且植入後有較高的血栓性腦中風的可能併發症,術後需長期使用強力抗凝血劑。台灣健保署自107年3月1日起將「分流支架栓塞裝置」納入健保給付,提供醫師進行治療,但目前符合特訂之規範才有健保給付,不符合範圍者若需使用則仍需自費。

臺中榮總自107年03月至今,已經成功治療了約二十餘例,目前追蹤結果顯示成效良好,僅有一例需接受第二次的支架治療。是中榮最早案例當中,一位40歲女性,因頭痛症狀而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右側顱內之垂體上段內頸動脈有一動脈瘤泡,經術前風險討論時,與醫師共同決定採用最新式的密網導流支架栓塞術,原本預約3月份栓塞手術時,還不知道健保署即將通過健保給付規範,病患為了良好的醫療品質與較低的手術風險,決定自費材料再貴也要採用,因此特地準備了一筆可觀的費用來住院,等到要做手術的當下才知道醫師已經幫忙申請通過這種新式的密網導流支架。

腦血管動脈瘤治療新選擇,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植入密網導流支架適用規範:1.於顱內之內頸動脈岩骨段至垂體上段,且符合下列情況之一:

(1)動脈瘤最大徑大於15mm者。

(2)梭狀動脈瘤(fusiform aneurysm) 最大徑大於10mm者。

(3)剝離性動脈瘤(dissecting aneurysm)最大徑大於10mm。

(4)動脈瘤經線圈栓塞治療後復發,其最大徑大於10mm者。

(5)同一支血管中發現2顆顱內動脈瘤。

2.每次限用一支;如同時申請線圈者,以5個為限。

3.需事前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