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新聞
為落實1971年2月2日於伊朗拉姆蕯爾簽訂的「濕地公約 (Ramsar Convention)」,國際間共同將每年的2月2日訂為「世界濕地日」,希望能提升眾人對濕地的了解,以促進世界各國政府立法、並推動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臺北市立動物園為嚮應這項保育行動,也積極運用園區內既有的濕地環境,辦理各項保育教育活動,持續與民眾溝通環境健康與生態永續等關鍵議題。自2011年起,每年都會舉辦的「農村生態體驗活動」,今年預計推出水稻和芋頭的栽種研習,歡迎親子家庭於2月4日(星期日)起踴躍報名參加,報名網址:【呷好稻相報】、【芋來芋香】。
濕地對於水文循環及周遭水陸環境的生態系統穩定,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它具有蓄水與滯洪、涵養水資源及淨化水質等功能。淡水濕地為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包括河川、溪流、草澤、泥炭沼澤、池塘、湖泊在內,總面積雖然僅佔地球的0.8%,卻蘊育了全世界約12%的動物種類,另外人為開挖的運河、水圳、水田、埤塘、漁塭、鹽田和水庫等,均可歸類為人工濕地環境,人們運用它們從事捕撈或養殖,以獲取動物性蛋白質,日常食用的糧食與蔬菜,例如水稻、茭白筍、芋頭、菱角、蓮子、蓮藕、空心菜、荸霽等水生植物,主要都是產自於人工濕地,由此可見,濕地環境與人類的民生經濟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在動物園裡,也有不少功能多元化的濕地環境,除了各區動物使用的戶外活動場,會依照動物習性建置大大小小不同的蓄水池外,園區內也建置數個開放式濕地,提供野生動物自由使用,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位於熱帶雨林區旁的水鳥觀察區,它是一座半天然的小型人工堰塞湖泊,四周林木茂盛隱密,總是吸引各類野生動物造訪運用;肩負「中水」回收淨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園」,裡面除了種植許多臺灣原生種的水生植物,目前還是一群經由人工照養繁殖的臺北赤蛙,野放試驗的重點區域,期盼這群珍貴可愛的臺北赤蛙們,能夠憑一己之力,在自然環境內順利繁衍下一代。
另外許多遊客到動物園參觀時,對於濕地應用印象最深刻的,非兒童動物區的水田莫屬,在有機種植的農田裡,經常可以看到前來覓食、求偶、暫棲的野生動物,是讓都會區兒童體驗學習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佳場所之一。2月4日(星期日)上午9點即將開放網路報名的「2018食農教育-農村生態體驗活動」,報名網址:【呷好稻相報】、【芋來芋香】,額滿為止。今年共有2個班別可供選擇,分別是水稻和芋頭的栽種研習,課程包括作物品種介紹、下田操作、除草等田間管理、收成、成品(飯糰、湯圓)製作,還有濕地在農村扮演的角色、認識農田裡的生物等,藉由實地操作農夫的工作,懂得珍惜糧食,更能深刻體會到愛惜土地的核心價值。想知道更多的活動詳情,請上臺北市立動物園機關網站(網址:http://www.zoo.gov.taipei/),或可直接來電洽詢,電話:(02)2938-2300分機507鄭小姐。
臺北動物園保育網:http://www.zoo.gov.tw/
Google+:http://plus.google.com/+TaipeiZoo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TaipeiZoo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TaipeiZ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