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每年12月1日為「世界愛滋日」,旨在提升大眾對HIV的認識並強化防治意識,呼籲社會以更友善的態度面對感染者。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羅仕傑醫師表示,近年台灣愛滋治療已大幅進步,HIV不再是不治之症,只要及早檢測並接受抗病毒治療,多數患者都能像一般人一樣工作生活,甚至達成「U=U(愛滋病毒量測不到=傳不出去)」的目標,大幅降低傳染風險。
羅仕傑醫師指出,台灣近年HIV通報數量整體下降,其中以25至39歲本國籍男性仍為最大宗。臨床觀察顯示,新確診者年齡略有下移,年輕族群比例上升,但晚期才就醫的個案仍存在,顯示及早篩檢與介入的重要性。
他提醒,容易忽略自身風險的族群包括年輕男男性行為(MSM)、有性病史者,以及異性伴侶為HIV陽性的人。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有一次驗不到病毒就不會傳染」或「將口交、親吻視為零風險」。羅仕傑醫師說明,U=U的前提是病毒量需持續低於200copies/mL,才能透過治療有效避免性行為傳染;而深吻與日常接觸本來就不會傳染,但民眾常因此忽略真正需要防護的情境。
在預防方面,目前已有「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與「暴露後預防性投藥(PEP)」的公費服務,可有效降低感染機會。PrEP適用於高風險族群,長期服用能將大幅降低感染風險;若遇到可能暴露風險的情況,也可在72小時內使用PEP進行阻斷。羅醫師提醒,預防不是恐懼,而是對關係與健康負責的行為。
羅醫師表示,HIV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僅有發燒、喉嚨痛、倦怠等像感冒的表現,因此鼓勵高風險族群善用匿名篩檢資源,包括衛生局提供的免費篩檢服務、家用自我檢測試劑等,皆能在不暴露身分的情況下完成檢查。定期篩檢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伴侶與家庭的重要行動。
羅醫師也觀察,過去社會對愛滋仍保有刻板印象,認為只有特定族群才會感染,但實際上,HIV傳染與性傾向、身分無關,任何未使用保護措施的性行為,都是高風險因子,他也呼籲應以尊重替代汙名、在世界愛滋日重新認識HIV,以理解取代恐懼,共同打造更友善、更健康的社會。




、郭天信(後左三)合影,展現地主_0-218x15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