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海域赤嘴仔肉厚味美佳餚卻量少價高

大甲鎮建興海域具有口味佳的貝類「赤嘴仔」每逢退潮,就有民眾攪撿味道鮮美「赤嘴仔」(國聖蛤),因量少卻價高,對在地民眾是一筆額外收入。(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台中市大甲鎮建興里海域一帶生產一種國內僅有的貝類「赤嘴仔」,數百年來不少居民靠檢攪此蛤為生,由於口味鮮美,能增強食慾,是餐廳一道佳餚,致量少卻價高。

大甲鎮建興里至松柏漁港海域,舖蓋數十公頃海灘,形成「赤嘴仔」又稱(國聖蛤)棲息地,牠體積不大、殼子薄,但肉飽滿,用九層塔、蒜頭、辣椒及醬油炒後,吃起來味道鮮美,是餐廳一道極好的佳餚。

迄今工商業發達,年青一輩離家背景出外營商工作,但建興等附近老一輩,依然在每天兩次退潮時,做六個多小時的攪檢赤嘴仔賺錢,一個人平均可攪到三至六斤,主要赤嘴仔被攪檢後,下一次又有跟著潮流飄至,檢也檢不完。

居民表示;這地的赤嘴仔大粒一台斤可賣三百元,小點二百元。大陸方面曾經大量運來赤嘴仔,意圖魚目混珠,但殼厚、肉小,吃起來又沒有國聖蛤甜美味道,內行人吃到,即可評斷好壞差距,為此當地民說;「祗怕不識貨、不怕貨比貨」。

物稀為貴,赤嘴仔每天的收成,都有大廳餐搶購,市面上很難見到,曾有民眾會一起前往前往攪檢,致曾出現嚴重銳減現象。政府前幾年在民意代的反映下,也曾禁止攪檢多 ,並放赤嘴仔苗保護、提升產量,才能讓大甲主要海產赤嘴仔永續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