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13日辦理「疫情.藝情—2022台藝大國際當代藝術聯盟會員聯展」開幕式,本次展覽作品呈現多元媒材,並且藝術家不斷嘗試尋找各種可能性,在技巧表現與色彩應用上也更寬廣,尤其近來因疫情帶給會員們更多感觸與領悟,藉美術創作及書寫傳達情感抒發,激發藝術創作的多樣面貌溫度。展期至12月4日止,歡迎民眾前往觀賞題材各異、內容豐富的藝術創作。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表示,台藝大國際當代藝術聯盟ACT成立逾三十年,前身為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中區校友會,會員皆是美術教育工作者及專業書畫家,創作涵蓋水墨、書法、油畫、水彩、版畫…等各樣媒材,兼併融合傳統與現代素材,不論是具象、寫實,具有實驗性、挑戰性精神兼具獨樹一格的畫風。此次展覽以「疫情.藝情」為題,希望藉由這些在疫情期間創作出來的作品,帶給大家積極上的力量。
理事長吳榮宗表示,此次他的參展作品《燦爛追憶》,象徵花卉與人類密不可分,從原住民的圖騰、妝扮、慶典和宗教儀式的使用,到遺留至今的壁畫或族群標徽,都印證了花卉在人類生活中的各種歷史樣貌,在疫情中更帶給我們勃勃生機與希望。蕭惠禎的《情人洞》為作者本人長住蘭嶼三個月的寫生作品。畫面描繪了蘭嶼東清部落海邊的風景「情人洞」,就像唐代畫家張躁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藝術家內心的感悟。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並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於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蕭惠禎以傳統繪畫美學為核心,運用水墨寫實手法將海濱地景生動地呈現在觀者眼前。
理事長吳榮宗進一步介紹,廖于晴的作品《瓜瓞綿綿》,出自詩經「綿綿瓜瓞,民之初,自土沮漆」,是一首敘述周民族發展的史詩,在現代則是用來祝福子孫的繁衍與興盛。廖于晴表示,自己「師造化」的創作方式,包含了「對景寫照」與「熟察默識」兩大行動,細微觀察事物景象後,再取捨裁剪一部分,將這部分的畫面融入自身情感,進一步以美化畫面布局的方式來表達情思。謝淑蓉的作品《迎》乃有感於在這多變的時代,因為疫情肆虐和烏俄戰爭,使國家社會動盪不安,希望藉由此作品鼓勵大家,即使遭遇不幸仍要堅強勇往直前,奮力迎接未來。
今日活動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台藝大國際當代藝術聯盟理事長吳榮宗、台藝大國際當代藝術聯盟榮譽會長張明善、台藝大前副校長林進忠、台藝大書畫學系教授蔡友、台藝大校友會總會榮譽理事長李國坤、台灣小鎮美術執行長黃文棟、建國科大美術學院院長林清境、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主任謝其昌、亞洲大學教授程雪亞等多位嘉賓共襄盛舉。
以上活動詳情請鎖定中心官網(www.ttdac.taichung.gov.tw)、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tdac),活動如因疫情等因素異動,請以官網公告為主。因應國內疫情增溫,屯區藝文中心均落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範,請民眾參與活動時配合量測體溫、手部酒精消毒、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安心參與各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