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物惜福 中市食物銀行率先發展整合平台

台中市政顧問陳介甫介紹台中市的食物銀行。

記者高淑惠/台中報導

富足社會的現今,很難想像飢餓其實充斥在你我身邊,公益團體也時常號招體驗飢餓30,讓大家體驗飢餓的感覺,證明飢餓無所不在,也希望藉此減少食物等各物資的浪費,根據統計,台灣人一年浪費的食物,足可讓全台的低收入戶近20年不愁三餐,為使資源得以分配,各地也開始關注相關的議題,食物銀行公益事業也因應而生,台中市市政顧問陳介甫表示,台中市的食物銀行整合平台不但是全國先驅,社區食物銀行的發展更是國內各地取經參考的模範。

早在縣市合併之前,台中縣市就對食物銀行已經有所規劃,像是在98年間,原臺中縣、市就分別規劃「萬家燈火─希望包裹」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畫及「臺中市大墩愛心食物銀行」,幫助突然遭逢意外及疾病之弱勢家庭免於陷入三餐不繼之窘境,100年縣市合併後,仍持續分享食物分享愛,並更近一步的從執行中優缺點,調整讓食物銀行運作更流暢,每個月仍持續定時定量的發放物資。

台中市政府問陳介甫談到食物銀行也介紹剛才設立的宜蘭食物銀行。

市政顧問陳介甫表示,台中也是全國第一個制定食物銀行自治條例的地方,參考美國的法令,撒瑪利亞人法,針對善意的自願救助者免除責任的法律,目的在於使人做好事時沒有後顧之憂,並且訂定回饋機制。並且整合了在地資源,讓物資的集散順暢,連結善意企業,並且積極發展在地型的社區食物銀行,有別於定時定量的發放站,隨時有資源的進出,讓有緊急需求的用戶就進可以達到物資舒緩。

另外要是遇有產期集中而使生產過剩的農產品也可經由購買讓農產進入食物銀行網絡,物資得以分配助人並紓緩供貨壓力。社區的食物銀行連結在地社區現有的資源、志工,也最了解需要服務的對象,需要的人可以就近取得,有意願的單位都可以躍身為一據點,不同縣市的政府、社福團體也都參考台中市為當地社區食物銀行發展的方向。

社區食物銀行的發展過程連結當地資源,量販店、超市、各類餐飲店家,就近取得的資源避免因時效產生的變質,也從食物銀行第一代的乾糧收集到第二代續食生鮮,然後更進步。市政顧問陳介甫從台中的社區食物銀行發展作為借鏡分享,也呼籲食物銀行是相當大的議題,需要你我共同來關心的話題。(台中市政顧問陳介甫專訪106/07/24中午12:00-12:15於FM98.7每日廣播電台-「在地生活大小事」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