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男胃酸逆流兼胃痛   AI加換水大腸鏡挑出大腸瘜肉

記者陳宜琳/嘉義報導

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發展以AI系統輔助大腸鏡檢查,透過每三個月更新優化模型,至今2年多來已進化至第八代,以利發揮更精準的辨識功能。日前一位來自北部、60歲的張先生,因腸胃不適特地南下向腸胃內科唐家沛醫師求診,經由檢查並加上AI輔助系統後,果然於腸道中發現2顆不易發現的大腸瘜肉,透過內視鏡檢查移除後免去惡化為大腸癌的危機。

唐家沛醫師表示,張先生因胃酸逆流、胃痛等症狀前來求診,問診過程中了解張先生於兩、三年前大腸鏡檢查時曾發現大腸息肉,因此建議一併進行追蹤檢查,除胃鏡檢查發現有胃潰瘍及食道逆流問題外,在腸鏡檢查過程中加上研發中的AI輔助系統,加上換水大腸鏡為張先生進行檢查,系統清楚框出兩顆小小的大腸息肉,並皆已順利移除。

唐家沛醫師指出,在大腸鏡檢查中搭配AI技術,是希望能夠協助發現一些扁平、較小,或是藏在皺摺旁、不易被發現的息肉,而此次張先生的兩顆息肉就剛好位於皺摺旁,在AI輔助系統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AI系統將其標示出來;此外,一般傳統充氣大腸鏡檢查,若病人低渣飲食未作完全,並於前一天清腸狀況不理想,腸道中會有許多成形糞便、糞水和泡泡等,皆會影響息肉的發現及判斷,因此在檢查時改用換水法,藉由在大腸鏡進入腸道時打水並抽出,將腸道洗淨,讓醫師能更清楚看到腸道內的情況,以利發現腸道中的息肉。

大林慈濟醫院醫師唐家沛運用AI輔助系統及換水大腸鏡,檢查出患者腸道內有大腸瘜肉(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唐家沛醫師指出,大林慈濟醫院與嘉義大學合作的大腸鏡AI技術發展已兩年多,如今已優化至第8代,初期系統時常會出現假陽性提示(誤判為息肉),甚至一次檢查會出現上百個假陽性提示,而目前第8代版本已可將假陽性提示控制在30個左右,大幅降低假陽性率,不僅減少醫師檢查過程中的干擾,更可使判斷愈加準確,更加縮短並精實醫師觀察的時間。

AI輔助系統團隊研究發現,藉由換水大腸鏡在清洗過後的潔淨腸道中,可提供AI輔助系統更優於傳統充氣大腸鏡的偵測效果,使AI系統更能發揮準確的息肉偵測能力。透過換水大腸鏡搭配AI輔助可再提升近10%息肉發現率,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發生,而至目前,息肉偵測率已可達到98%。

唐家沛醫師指出,大林慈濟醫院AI輔助系統仍持續蒐集資料進行深度訓練,平均3個月優化一次模型,希望能朝向通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為目標。而模型除了目前偵測息肉的存在外,也正著手在發展判斷息肉類型的功能,如增生性息肉、腺瘤等,做為後續治療的參考,希望達到與醫師判斷類似的水準,發揮完善的輔助作用,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加以提升病人檢查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