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顱骨腫瘤運用複合手術室及多專科治療

2020年12月由兒童神經外科周育誠主任進行開顱手術完全切除腫瘤。術後恢復良好,已追蹤將近一年。

台中榮民總醫院提供

兒童神經重症牽涉的領域很廣,疾病種類繁多而個案數少,需要兒童神經內外科和多部科的介入,整合式的診查、治療和追蹤。我們引進全美國長年排名第一的兒童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哈佛大學的教學醫院)與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等國際兒童醫學重鎮的診療、追蹤模式,能夠提供在地、及時、長期且多面向的專業醫療服務。八年多來我們以此多部科聯合模式,並與多院合作交流,已共同治療和追蹤了五百六十多位病童。

嬰兒血管瘤 (Infantile hemangiomas)因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產生,嬰兒血管瘤好發於頭頸部,約佔50%,其他身體部位也可能有,但嬰兒血管瘤長在顱骨很少見,佔顱骨原發良性瘤的2%。治療目標為預防或逆轉危及生命或功能的併發症,防止或儘量減少殘留皮膚變化造成的毀容,儘量減少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壓力,充分治療潰瘍以儘量減少疤痕、出血、感染和疼痛。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手術、栓塞等,我們針對少見在顱骨且造成腦幹壓迫的嬰兒血管瘤,因腫瘤血管豐富,為降低嬰兒手術大失血的風險,運用尖端醫療的複合手術室,及多專科分階段治療,讓嬰兒得到較安全而適切的治療。多年來本院兒童神經外科,針對複雜、困難手術,與介入性腦血管外科合作,於複合手術室(hybrid OR),進行血管攝影、栓塞或手術中立體定位,總計兒童腦血管疾病10例、深頸和頸椎腫瘤1例、顱底腫瘤1例、腦膿瘍2例、腦室引流3例;或結合影像導引和開顱手術,或與功能性神經外科專家合作,結合兒童醫學中心及相關多專科的治療策略,一同為兒童提供尖端醫療服務。本院兒童神經外科已將運用複合手術室的臨床治療成果,發表於2016年國際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年會、2017年美國神經外科醫學會年會、2019年台灣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年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以及2020年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期刊。

曾分次赴美國進修觀摩的兒童神經外科周育誠主任,在師長、同仁的支持下,和團隊成員一起努力,將在波士頓兒童醫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阿拉巴馬州兒童醫院、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等機構,進修觀摩所學和世界趨勢加入兒童神經重症團隊的運作。我們全方位照護兒童的神經功能成長,目標讓孩子們發育得更健康美好。

小俊(化名) 1個月14天男嬰,體重4.59公斤,24天大有右顳腫塊,兩週內快速變大,有食慾下降 (90->40cc/Q4H)、嘔吐、煩躁,收入新生兒加護中心由王德明主任診治。2020年9月磁振造影(MRI)顯示顱骨有大腫瘤,最大直徑5公分,壓迫腦幹、侵犯頭骨,腫瘤內有出血、血管豐富、有中腦膜動脈充血。因顧慮手術直接切除大腫瘤造成嬰兒承受不了的出血,而且兒童腫瘤中有些對化學治療反應好,我們先做活體組織切片,病理診斷為血管瘤,由兒童血液腫瘤科黃芳亮主任進行系統性的評估,由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王建得主任使用藥物使腫瘤縮小,由兒童神經科李秀芬主任、尹家德醫師評估其腦神經狀況,由復健科程遠揚主任安排復健,促進腦神經發育。考量如何進一步使腫瘤縮小和減少手術失血量,我們由之前影像檢查得知腫瘤的血液供應來自中腦膜動脈,我們團隊討論訂定策略為找出可栓塞的腫瘤血管。2020年10月在複合手術室進行嬰兒麻醉與栓塞,由兒童心臟科詹聖霖主任置入導管,介入性腦血管外科崔源生主任進行經動脈血管栓塞。栓塞後三週,電腦斷層顯示腫瘤內出血吸收,腫瘤體積減少。在藥物使用下,在栓塞二個月後,腫瘤厚度由4.5公分降至1.8公分,腦幹減壓,此時小俊已養壯到體重6.65公斤,2020年12月由兒童神經外科周育誠主任進行開顱手術完全切除腫瘤。術後恢復良好,已追蹤將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