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文熹/彰化報導
未滿2歲小女嬰原本化療控制眼癌,腫瘤卻在近期急速長大,家長只好從高雄北上彰化,跨縣市求醫忍痛摘除眼球換命。甫從高雄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轉任彰基醫學中心眼科部主任的張丞賢醫師表示:「如果手術夠早,「視網膜母細胞瘤」還完整包在眼球內,患病的小朋友都可以一直追蹤到長大成人。」
眼窩腫瘤就是長在眼球外眼眶骨頭內的空間,有可能是血管瘤、淋巴癌、淚腺腫瘤甚至轉移過來的肺癌及乳癌;症狀會有凸眼、複視雙影、眼白紅腫疼痛、甚至失明等症狀;眼球內也會長腫瘤,如成人的黑色素瘤或淋巴癌;而兒童,尤其是新生兒的眼部腫瘤常見的是「視網膜母細胞瘤」,但是凸眼要與最常見的甲狀腺凸眼做鑑別診斷。
彰基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王士忠醫師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是罕見的兒童眼部癌症,通常發現於一至四歲的幼兒;依據兒癌基金會統計2019年診斷案件數為12件,1995~2019年統計共377個病例,每年發生率約為每2萬個新生兒就有一個「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男女性別的發生率並無差別,超過9成的病例於5歲之前被診斷出來。其常見症狀有兩種:斜視及瞳孔異常,小朋友的瞳孔會像貓眼般折射光線。如果能在病發初期診斷出來,那麼治癒率也可高達九成;另外,通常這類患者約有四成患者兩眼都會出現腫瘤,有些是同時出現,也有病例是一眼先發生,另一隻眼隨後出現同樣的腫瘤。
張丞賢表示,雖然「視網膜母細胞瘤」是罕見的兒童眼癌,但新生兒得癌症是家中最大的悲劇,二十年前最推薦的治療方式,就是將整個眼球包著眼癌一起摘除,再重建眼窩恢復外觀。而目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多元化,有動脈灌注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彰基經驗豐富的眼整形團隊,可以執行眼球摘除並且重建眼窩,讓小朋友面部發育正常,容易放入精美的義眼片,讓人無法分辨真假。
張丞賢指出,眼腫瘤如無法控制,最後只有摘除一途;手術摘除最讓父母家屬不捨,但是卻也是在未擴散出去眼球外的階段,最有效及確定的治療方法。依照張丞賢醫師過去三十年的經驗,只要手術夠早,視網膜母細胞腫瘤還完整包在眼球內,這些小朋友都可以一直追蹤到長大成人。最近剛好有兩位小朋友在動脈注射藥物及全身化療下仍無法控制腫瘤,輾轉到彰基執行眼球摘除手術,術後病理分析確實還有殘留惡性癌細胞在病灶。
張丞賢強調,「手術如果夠早,甚至有些病人還可以免除痛苦的術後化學及放射治療。」尤其近期有珊瑚改造的孔洞填充物,這類材質會讓血管及纖維組織長入填充物,與人體適當結合,待小朋友面部發育正常後,可放入精美義眼,對外觀影響不明顯。
王士忠提醒家長,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需要兒童血液腫瘤科、眼科、放射線科及腦神經科醫師等,多科別團隊共同研擬治療方式;目前眼整形專家張丞賢醫師加入彰基醫學中心醫療團隊,為中部地區「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兒童與其家庭帶來治療生機,呼籲家長多關注嬰幼兒瞳孔,如有異常請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