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喜相遇 科博館推出『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 ,在展場入口展示科博館典藏的第一具鬚鯨大村鯨骨骼標本,被鑑定為21世紀最神秘的新種鬚鯨。(圖/記者賴淑禎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專題訪問館長孫維新/策展人姚秋如/劉益諄/訂於108/06/30周日中午12:00到13:00在FM98.7每日廣播電台生活放送站節目播出)

記者賴淑禎/採訪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從即日起到109年3月8日為期九個月的時間,在第四特展室推出《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展出內容有中華白海豚與海洋生物模型與多樣鯨豚類標本、操作多媒體互動遊戲等,尤其是在入口處可以看到科博館典藏的第一具鬚鯨大村鯨骨骼標本,因為頭骨特徵與DNA的不同,被鑑定為21世紀最神秘的新種鬚鯨。相關優惠與展覽活動資訊請至特展網頁查詢http://web2.nmns.edu.tw/Exhibits/108/MeetTheCetacea/

這次的《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四大亮點展品包含有大村鯨、龍王鯨、江豚、白海豚,大村鯨等,是科博館典藏的第一具鬚鯨骨骼標本,這隻曾以大翅鯨之名被巡迴展示於國內外的鯨魚,任務完成後帶著傷痕回到蒐藏庫,直到2003年,被重新鑑定為21世紀最神秘的新種鬚鯨。龍王鯨是古鯨類的演化里程碑代表,為3千萬年前的廣泛分布物種,反映其海洋適應力,龍王鯨科是最晚出現的古鯨類群之一,完全在水中生活且遍佈於全球各地。他們的牙齒仍維持著異齒形特徵、前臼齒與臼齒外緣有具鋸齒形的突起。跟早期古鯨類的構造大不相同,他們的鼻孔更往頭頂方向移動、頸椎更為扁短、前肢扁平如槳且後肢明顯退化縮小,顯示牠們更加適應水生環境。

『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策展人姚秋如解說展出特色。(圖/記者賴淑禎攝)

江豚是臺灣最常見擱淺物種之一,分佈僅限於印太洋近岸水域和長江,牠們是國際保育焦點物種,也是本館長期典藏及研究的鯨豚物種,在CSI鯨豚擱淺研究區,將介紹牠們的擱淺分佈和自然史研究。江豚是連江縣主要擱淺的物種,而連江縣將豚擱淺數量居台灣水域各縣市之冠。

白海豚居住在印太洋區的近岸水域,而分佈於臺灣西岸的臺灣亞種白海豚,已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等級,不僅是國內外矚目的保育焦點族群,也是科博館多年參與研究與典藏的類群。而在第五主題展區是臺灣中部河口生態模型區,是人們經常利用的近岸水域,這裡也是白海豚和眾多海洋生物的家。

策展人姚秋如博士說明時表示,為提高特展多元性與專業性,科博館邀請國內外相關的自然史典藏研究單位、民間團體、鯨豚影像記錄者、紀錄片導演、科學繪圖與插圖畫家、美術工作者、與鯨豚自然史研究者參與籌備。期望經由特展向大眾介紹鯨豚物種多樣性與生態面貌,並透過鯨豚與人類之間關係的發展,認知鯨豚過去及現在面臨的生存問題,反思人類在環境保育議題中的角色。科博館研究助理陳奕廷提到,特展特別製作了兩款多媒體互動節目,呈現白海豚的真實型態、特徵與生活環境,並讓觀眾實際模擬白海豚於大海中與同伴互動、獵食,感受海中環境的危機、污染與噪音,體驗人類對海豚所造成的傷害。為了在遊戲中真實呈現白海豚的樣貌,以及打造周圍生態場景,還特別跟隨海豚專家姚秋如博士,實地到臺中漁港一同搭乘研究漁船出海,分別從海上及岸邊,觀察白海豚與其生態環境,透過拍攝與紀錄,參考許多研究資料,最終讓觀眾於遊戲中,看到6隻真實存在白海豚的實際全貌,除了可以比較不同時期白海豚顏色上的變化,體型上的差異,搭配展場中的實際模型,來從不同角度深入知道他們遇到的困境,省思我們人類可在保育白海豚中,可以做到的責任。

『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模擬台灣西部海岸生態。(圖/記者賴淑禎攝)

鯨豚是少數生活在水裡的哺乳類,經過長期的演化,至今約有89種鯨豚,在全世界各洋區及部分的淡水河流棲息。牠們在水中攝食、社交、繁衍及撫育下一代,是完全水生的動物;而鯨豚擱淺使得人類得以在海陸交界的潮間帶與他們相遇。

而在「人與鯨的最初相遇」入口展區,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與藝術、文學作品中的鯨豚形像,呈現早期人類對牠們充滿想像、憧憬與敬畏之意,同時也展現不同人類族群與鯨豚的互動關係。這區展示科博館典藏的第一具鬚鯨骨骼標本,訴說科博館與擱淺鬚鯨初次相遇的故事: 牠在2003年後,才被重新鑑定為21世紀最神秘的新種鬚鯨-大村鯨。

「從陸地到海洋」展區,則是陳述隸屬於「鯨偶蹄目」的鯨豚從陸地走向海洋生活的演化之道,並藉由標本呈現古鯨類與現生鯨豚在形態上的異同,以及鯨豚適應海洋之巧;而人類為了獲取海洋資源,改良航行工具,從近海到遠洋,展開另類的從陸到海的歷程,並與鯨豚在海上再度相遇而展開另一段互動模式。

鯨豚悠游於全球海洋與少數淡水流域,經常因為因擱淺再度回到岸上。第三單元「從海洋到陸地」,將以自然史博物館的視角,觀察鯨豚擱淺的現象。牠們再次”登陸”後,由科學家們藉著各種研究方法,展開CSI(Cetacean Stranding Investigation) 鯨豚擱淺研究之路。

鯨豚是高社群性的動物,同類間有合作覓食、育幼、結盟行為,而牠們與不同物種間的互助現象也曾被記載,其中也包含牠們和人類間的友善互動。然而當代人類發展卻影響鯨豚生活環境,使其面臨生存危機,鯨人互動成為當代重要的海洋議題之一。在「鯨人相遇現在式」單元,邀請民眾靜下心來,觀看鯨與人之間,美麗與哀愁的種種相遇。

特展的最後也最大的單元,是「臺灣中部河口生態區模型」。這個單元模擬臺灣中部河口與海洋交界的生態,展現白海豚與諸多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期望藉著聆聽海中人類活動與生物的聲景,觀看中華白海豚與海洋生物模型,以及操作多媒體互動遊戲,來認識我們的海洋近鄰-白海豚的生活史與生態特性,並實際感受人類與鯨豚當代互動的情景。

『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開幕。(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8日開幕式由科博館館長孫維新主持,孫館長致詞提到希望大家以科學與多元尊重的態度面對海洋生物。記者會上許多貴賓共襄盛舉,有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黃世彬博士、海保署宋欣真副署長、臺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研究所周蓮香教授、連江縣王忠銘副縣長、中華鯨豚協會李宗翰秘書長、RAY CHIN IMAGES金磊先生、視群傳播事業有限公司許鴻龍導演、南波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簡毓群導演、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許曉華科長、曾建仁先生、連江縣產發處劉剛副處長、海委會海巡署雲林偵查隊莊智勇隊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專題訪問館長孫維新/策展人姚秋如/劉益諄/訂於108/06/30周日中午12:00到13:00在FM98.7每日廣播電台生活放送站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