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金門文化獎」公開甄選得獎人出爐,金門縣文化局去年共遴選出四位得獎者,包括張贊南—石材雕刻、吳淑珍—南音操作傳承演唱、王士朝—平面視覺印刷及海報設計及編輯、楊天厚—金門文史,並已舉行表揚典禮,由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代表縣長陳福海公開表揚他們的成就及對金門文化的貢獻。其中,南音操作傳承演唱的吳淑珍,生於民國33年,現年80歲。曾任教於金沙國小南音班、金沙弦管社、烈嶼群聲南樂社、浯江南樂研習社、仙洲薪傳南音社等,培植南音人才無數,是地區的「專業南音園丁」。
吳淑珍南音教育來自祖傳,連續五代皆為南音教師,堪稱「南音世家」。她的南音造詣深厚,「曲」、「指」、「譜」無一不熟,樂器樣樣皆能教授,尤獨擅「琵琶」,地區無出其右者,並能「自彈自唱自錄」製作錄音帶,提供學生學習。
吳淑珍老師因緣際會,於2002年來到金門旅遊,並在友人引介中,和金門南音團體見面,結下不解之緣。就此,為金門南音教育投注心力,二十餘年來,教導學生無數,較為傑出者有二十餘人,可謂人才輩出,為南音界貢獻殊多,堪稱「國寶級」大師。
吳淑珍來自大陸泉洲,由於五代都是藝術教育家,女兒鄭芳卉、孫子鄭明明也都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個案獎,她個人今年榮獲金門縣第九屆「金門文化獎」殊榮,其努力在無形中也把金門南音提升和校正很多。
吳淑珍接受訪問時表示,金門跟著她學習南音的學生,從最小五歲到最年長者九十二歲,說明活到老也要學到老。而學習南音真的對健康長壽有益處,也有福氣。她說:「我喜歡看到和聽到學生叫我吳老師;而在大陸泉州,自己也有很多學習南音學生。」
在訪問之際,吳淑珍最年長的學生為高齡九十二歲的陳榮泰,以及來自台灣七十五歲的楊翠雲,還有浯江南樂研究社前理事長陳亞福,也到聚會點一起喝茶聊天。陳榮泰說,他是七十多歲才跟吳老師學習南音,楊翠雲則學了三年左右。陳榮泰沉浸南音,覺得學南音很高興快樂,身體也健康。
吳淑珍說,南音發源地以泉州鯉城區為正宗,其是一種音樂表演藝術,發展於中國南方福建省以及沿海、海外的閩南族群。旋律緩慢、簡單而優雅,使用特別樂器如洞簫、琵琶,以及其他常見的木管、弦樂及打擊樂器配樂。南音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純然的器樂演奏,二是人聲,三則是以泉州方言唱出民謠,有時由獨唱者起拍,或由一組約四名演奏者輪流。南音豐富的曲目與內容,保留了古老民間音樂和詩歌,影響了其他戲劇、偶戲和其他傳統表演藝術。南音深入閩南地區大街小巷,無論是春、秋兩季祭拜孟郎君、婚禮和葬禮,或是歡樂節慶或市集,南音表演極為普遍,更是東南亞地區閩南族群的原鄉之音。
吳淑珍指出,南管音樂,在泉、廈地方,稱為「南音」,東南亞地區則稱「南樂」;它盛行於閩南語系的地區,包括泉州、廈門等地,大約在明代以後傳入台灣,並由僑胞傳至東南亞地區的僑社。其唱唸法猶存古風,字音以泉州鄉音為主,故亦稱「泉州絃管」。它的演奏方式,保存唐代大曲坐部演奏的遺制,演奏時以上四管為主,稱為「簫管」,若「上四管」與「下四管」,加上「噯仔」一起演奏,就稱為「十音」。
吳淑珍表示,不少音樂學者認為南管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而此活傳統的南管音樂,在台灣仍然以傳統口傳方式繼續在台灣流傳,與中國泉廈地區的南音唱奏風格上有明顯的差異性。在金門薪傳南音教學,吳淑珍說,認真教很辛苦,教得滿頭大汗,但辛苦也是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