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賴先生十多年來飽受脊髓空洞症所苦,四年來歷經三次手術,雖然改善左手無力症狀,但卻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治療後,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睡眠品質也大幅提升,令他開心:「終於能一覺到天亮了!」
賴先生自述,十多年前發現罹患脊髓空洞症,接受多次手術後,改善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但左手掌至手肘部份的疼痛狀況依舊沒有改善,不僅每天睡不到六小時,睡眠期間也經常被左手痛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幾乎用到最大量」,令他苦不堪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表示,針對肢體的疼痛、手術後殘留的疼痛、不明原因發生的疼痛、如火燒般的疼痛,稱之為「難治性慢性疼痛」,常見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外傷導致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一般會先透過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止痛劑或病患自控式止痛(PAC)等方式改善,但若是上述方式改善效果有限,則會評估透脊髓刺激療法治療。
林志隆指出,脊髓刺激療法是在患者頸椎或胸椎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鎖骨下方的神經刺激器,經由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抑制從患部傳送到腦部的疼痛訊息,以降低疼痛感,患者平時可透過體外遙控器調節電源開關和刺激強度,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並減少藥物的服用量,降低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能使睡眠時間增加,提升生活品質。
因電流直接抑制疼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不良影響,也不會傷害神經組織,也不必擔心觸電情形,電池的壽命約5到8年左右,會因設定或使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當電池沒電時,需再次做手術更換電池;因此裝置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應避免與防盜裝置接觸,若因出國經過機場的安檢裝置時,務必向相關人員出示證明,以避免神經刺激器受到干擾。
林志隆提醒,脊髓刺激療法在疼痛治療中,屬於較高昂的治療方式,建議治療前應經過審慎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以達到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