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張伯伯年輕時從事黑手工作,因長期久站,小腿出現大塊黑斑,起初以為是接觸油漬所致而不以為意,隨後小腿靜脈血管浮起,呈青綠色蚯蚓狀,但也未就醫治療。上個月突然感到小腿劇痛,隔天開始紅腫,就醫後確診為靜脈曲張,醫師評估若不及時治療,一旦出現傷口,恐面臨截肢風險,緊急安排「靜脈超級膠水閉合手術」,術後張伯伯直笑說:「很有感覺、走路變輕快,又可以跟家人一起出遊了!」
張伯伯自述,年輕時因工作關係經常久站,小腿外觀皮膚呈現暗黑色,也有些「浮腳筋」的症狀,原以為是長期接觸油漬所致,但因為不痛不腫不癢,認為應無大礙,退休後到社區發展協會當義工、學習手工藝,直到兩個月前返家後,因小腿疼痛、紅腫持續3至4天,才至皮膚科診所就診,打算擦藥緩解症狀,但孩子們認為病情越發嚴重,趕緊帶張伯伯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才驚覺:「原來再不處理,可能失去小腿!」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靜脈曲張是一種慢性、病情持續進展的血管退化疾病,該患者下肢靜脈因長期承受高壓,導致紅血球逐漸從毛細血管滲出破裂,由於紅血球富含鐵質,在皮下不斷沉積,因此皮膚呈大片黑色暗沉貌,皮下表淺的靜脈則因血管擴張出現扭曲,常被形容是「蜈蚣上身」。
劉殷佐指出,靜脈曲張是因原本應回流至心臟的靜脈血液,長時間淤積於下肢靜脈,導致血液逆流以及靜脈瓣膜受損,目前保守的治療方式是穿戴醫療用彈性襪,若仍無法緩解症狀,則須考慮使用雷射、無線電射頻技術、硬化劑治療,或傳統剝離抽除手術等方式治療,不過上述治療方式術後均需穿著彈性襪幫助恢復,且術後瘀青、疼痛較明顯,恢復期也較長。
考量張伯伯本身有嚴重靜脈曲張,加上對穿彈性襪十分排斥,故建議他使用新型「靜脈超級膠水閉合手術」進行治療:先以導管進入腿部曲張變形的靜脈內,使用超音波精確定位後,接著均勻施打醫用膠水在病變的血管內部,醫生在皮膚表面施以適量力度的按壓,使病變靜脈得以黏合,而達到治療效果。
由於手術侵入性小,手術時間約1小時內,術後當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不需穿著醫療用彈性襪,大幅縮短恢復期。
劉殷佐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久坐久站,可透過睡前抬腿、腳掌上下擺動的足弓運動緩解靜脈曲張,若靜脈曲張症狀透過保守治療仍無改善,可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評估診斷,並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根治,提高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