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新聞
經過14個月漫長的等待,臺北市立動物園非洲動物區的長頸鹿「小麥」,終於在上週四上午約10點50分左右,辛苦誕下一隻雄性的寶寶,當保育員和獸醫師們正想從緊張的情緒中喘口氣時,卻發現新生寶寶疑似左前趾關節變形等因素,遲遲無法自行站立。於是大夥趕緊先想辦法隔開母性堅強的「小麥」,再兵分兩路,一邊由獸醫師替新生寶寶進行治療,一邊由保育員同步以人工哺乳的方式讓新生寶寶補充體力,目前寶寶尚未脫離危險期,請大家一起來幫長頸鹿新生寶寶加油打氣,祝福牠早日恢復健康!
今年即將滿五歲的長頸鹿「小麥」是第一次當媽媽,初產的背景再加上體型龐大,讓獸醫師和保育員們在「小麥」進入預產期後即嚴陣以待。6月14日早上保育員上班後,即發現「小麥」正在生產,已經能看到胎兒的前蹄了,於是一面調閱監視器畫面,一面通知獸醫師前來助產。透過監視器影像,可以看到「小麥」是在清晨5點58分時破水,生產時的種種不適,讓媽媽顯得有點煩躁,但現場大家所能做的並不多,主要還是靜靜地觀察產程的變化。
到了10點19分時,胎兒的頭部和前腿已經順利地露出了,只是從清晨一直努力了將近四個小時的產婦「小麥」,卻似乎開始有點力不從心了,獸醫師和保育員在觀察到媽媽腹部收縮的力道有下降的趨勢後,立即出手協助生產。有了外力加持,加上為母則強的天性,胎兒總算在10點50分完全產出,寶寶落地後,幾位保育員負責戒護,其他人則趕緊合力將新生寶寶抱到乾草堆上,確認呼吸和心跳,並且將寶寶的身體擦拭乾淨,一切就序之後,所有人員退出,讓媽媽回來自己照顧新生寶寶。
所有的工作人一直在外圍安靜的守候,但是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新生寶寶卻一直沒法自行站立起來。獸醫師觀察後,研判應是左前趾關節變形所致,無奈之下只能再度將媽媽隔到安全的區域,讓獸醫師為寶寶進行治療,為了讓新生寶寶有足夠的體力,保育員也同步接手進行人工哺育,日間除了增加人手持續觀察寶寶的變化,夜間也安排了人手交替餵奶。第二天寶寶在保育員的扶持下,能夠勉強站立,這給大家燃起了一線希望,因為新生寶寶必需能自行站立與行走,「小麥」才有親自為寶寶哺乳的機會。保育員們戰戰兢兢地安排讓媽媽進場陪在寶寶身邊,在「小麥」緩緩的走近內欄舍時,大家都摒住了呼吸,尤其是當牠低下頭慈愛的舔舐新生寶寶時,在場的每個人都不禁紅了眼眶。
這幾天保育員除了餵奶的時候,讓「小麥」到其他活動場去舒展一下身心,其他時間都盡量讓媽媽陪伴在新生寶寶身邊,期望透過親情的慰藉,推升寶寶的求生意志;夜裡,為了方便餵奶,同時也要讓產婦有更多的時間好好休息,保育員們會輪班留守。目前長頸鹿新生寶寶仍在努力的為生存奮戰,尚未脫離危險期,保育員及獸醫師除了持續給予陪伴照護之外,都在內心裡默默的為牠祝禱,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民眾,繼續為這位生命的小鬥士加油打氣,祝福長頸鹿寶寶能夠戰勝病魔,早日恢復健康。
臺北動物園保育網:http://www.zoo.gov.tw/
Google+:http://plus.google.com/+TaipeiZoo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TaipeiZoo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TaipeiZ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