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52歲李先生擔任郵差已經20多年,近3年來一直被2側髖關節疼痛困擾著工作和生活。原本以為是打羽毛球時拉傷,到藥局和診所拿止痛藥吃了一陣子,不僅沒有改善還越來越痛。到住家附近醫院檢查才發現是2側髖關節有嚴重的關節炎,2側都需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在諮詢過北、中、南部幾位醫師後,害怕手術結果不如預期而失去工作,因此一直吃止痛藥苦撐。李先生去年底經親友介紹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部黃贊文部長的門診,由黃部長安排進行微創正前開人工髖關節手術,經過2個月肌力訓練,順利回到工作崗位,也開始重新打羽毛球,重拾健康生活。
黃贊文部長說明,早發性髖關節炎的病人大多在50-60歲左右發生,大部分是因為小時候髖關節發育不良,而李先生的情況比較特殊,是由「佩爾特病(Legg-Calvé-Perthes disease)」所造成。因兒童時期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導致股骨頭變形和髖臼骨發育不全,隨著時間推移再加上郵差工作繁重,引發髖關節嚴重關節炎。因此,才52歲就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黃贊文部長指出,由於李先生工作需要送郵件和包裹,平日休閒活動是羽毛球,除了改善髖關節的疼痛之外,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功能需求比較高。對李先生這樣的情況,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需要切開肌肉,會讓因為長期疼痛造成萎縮的肌肉復原時間更久,而且在工作和羽球運動中也容易有跌倒、脫臼和受傷的風險。所以,微創正前開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李先生來說是比較適合的手術方式。
黃贊文部長表示,針對李先生發育不良的髖關節,在髖臼部分骨質較差,除了需要補骨也使用自費的3D列印鈦金屬髖臼杯來促進與骨頭的癒合;在股骨部分,李先生的骨頭比一般人來得細窄,因此特別選用短柄設計的股骨柄(健保給付),並使用自費的維他命E墊片加上巨型陶瓷股骨頭來延長人工關節使用年限。此外,醫療團隊各項個人化設計為李先生打造穩固又耐用的人工髖關節,麻醉科醫師也安排「怡樂適(ERAS)手術快速恢復療程」,術後沒有頭暈、嘔吐和疼痛困擾,且在術後6小時就開始用助行器下床活動,隔天便開始進行肌力訓練和爬樓梯。
根據健保資料研究顯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量不只持續增加,年齡層有降低趨勢。黃贊文部長建議,在醫療技術的進步下,醫療團隊可以提供個人化的完整治療方案。如果民眾有長期關節疼痛、保守治療無效,應該及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意見,進一步檢查與治療,開心地享受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