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中興大學出版中心在台北國際書展大學出版社聯展展位中舉辦兩場精彩的講座。首場講座由中興大學台文所高嘉勵老師主講,圍繞《縱橫東南亞》一書,探討東南亞的跨域流動與文化連結。第二場則邀請《創新食品科技與健康應用》一書的主編王苑春教授及本書作者之一台大葉安義名譽教授,與現場聽眾分享食品加工的真諦與生活。
探討東南亞:從歷史脈絡到當代發展
在「東南亞的跨域流動與文化鏈結」講座中,高嘉勵老師指出,東南亞對台灣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區域。許多人對東南亞的印象停留在旅遊、美食或新住民等層面,卻較少深入理解其歷史、文化及與台灣的關聯。本書集結十多位來自本校不同學術領域的專家,涵蓋歷史、文化研究、人類學、社會學、國際政治、區域研究及國際貿易等面向,透過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角度,引領聽眾更全面地認識東南亞。
講座中高老師特別提及東南亞的殖民歷史與全球貿易體系的關聯,例如英國曾在新加坡、馬六甲與檳城建立殖民據點,這些城市的建築風格與城市規劃至今仍保留殖民時期的影響。此外,書中也探討日本殖民時期對東南亞的影響,以及現今台灣與東南亞在經貿、移民與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多元連結。
為了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東南亞的歷史與文化,《縱橫東南亞》收錄大量珍貴圖像資料,包括歷史手繪圖、社會科學圖表及彩色照片。高老師強調,學術書籍不應是枯燥乏味的,而應透過生動的視覺呈現,使知識更具吸引力,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創新食品科技:從安全供應鏈到未來趨勢
第二場講座邀請了《創新食品科技與健康應用》一書的主編王苑春名譽教授及台大葉安義名譽教授,與現場聽眾分享食品科技的最新發展與應用。兩位講者剖析食品加工技術的演進,探討如何透過創新科技提升食品品質與安全性,並改善人類健康。
講座開始,葉老師分享了個人的學術與業界經歷之餘,他強調食品加工技術的重要性,指出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涉及複雜的供應鏈管理,每個環節都關乎食品安全與品質。王老師在講座中提到,本書聚焦食品科技的最新發展,涵蓋食品加工技術、營養與健康的關聯,以及未來食品產業的趨勢。她強調,現代食品科技的核心在於提升食品安全、延長保存期限,並兼顧營養價值與消費者需求。例如,從傳統發酵技術到現代冷凍乾燥、超高壓滅菌等技術,食品工業的發展已大幅改善食品品質與安全性。
講座中,葉老師進一步解釋食品加工對日常飲食的影響,舉例如高果糖玉米糖漿在飲料中的應用,雖然能提升甜味與溶解度,但長期攝取可能與肥胖問題相關,因此食品加工業者需在美味與健康間取得平衡。本次講座不僅讓與會者對食品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激發大家對未來食品產業發展的興趣。展望2026年台北國際書展,期待能帶來更多跨領域的知識交流,讓不同領域的創新思維激盪出更多可能,為聽眾呈現更豐富的學術與實務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