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代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來臺 10月展演-伊恩症候群

與臺灣互動密切,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30日來臺宣傳10月在歌劇院的《伊恩症候群》。(記者賴淑禎攝)

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30日介紹法國當代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作為臺中的新朋友,從10月的《伊恩症候群》,到明年以「連結— CONNECTION」為主題的2018年NTT-TIFA節目演出,可以看見鬼才藝術哲學家赫佐,獨具全球與當代的視野。透過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結合藝術與科學,傳達對世界無限的好奇。

赫佐表示,他總是不斷提問,企圖打破疆界的限制與觀眾相遇。而歌劇院總監王文儀則是提到夜店的紙醉金迷是一種獨特文化,赫佐則認為紙醉金迷這詞彙相當迷人,創造一種反差的詩意,也開啟與觀眾對話的媒介。而這次與歌劇院合作,赫佐對歌劇院的勇氣與企圖心印象深刻,因歌劇院是座新場館,可以大膽探索這座城市的特質。他認為劇場的魅力在於「暗示」,如同畫家筆觸,或作曲家的音符,因此2018年NTT-TIFA赫佐將透過科技、數位、物件與觀眾進行連結,這些作品猶如宣言,是藝術家表達當下創造力的嘗試。

赫佐也分享領導者與文化之間的觀點:他表示領導者的決策十分重要,如密特朗任職總統時期,興建了許多文化藝術場館,讓表演藝術有場域發揮,可以被觀眾看見,這是場館的使命,也是他希望為臺中帶來冒險、追尋的思維。現場赫佐親切用中文打招呼,邀請臺中及全臺灣的觀眾,在今年十月至明年NTT-TIFA走進歌劇院,享受一場想像力的冒險。

臺中國家歌劇院訂10月14日晚上19:30及10月15日下午14:30,展演法國當代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的作品《伊恩症候群》關於舞蹈的命名,赫佐刻意選擇「症候群」這個詞彙,雖然這種病症根本就不存在,但他相信熱愛舞蹈、相信舞蹈價值、想要一直跳舞的人都染上了一種「症候群」,它無法,治癒,只有一直跳舞才能獲得紓解。

他也談到這支舞編創源自他青少年時期自身的舞廳經驗,探討人類身體姿態:觀察迪斯可舞步旋扭身體的動作,發覺流線型身體律動,與夜店人們慾望竄動、感官刺激互為呼應。赫佐認為振奮人心音樂下的群舞營造出一種天真、歡樂的氛圍,不論是曾經經歷過紙醉金迷的80年代,或是現在年輕人,都能快速在流行音樂的節奏找到共鳴的語彙,輕鬆進入他的創意舞蹈表達的意涵。然而,即使面對這種純真歡樂氛圍,我們卻無法擺脫恐懼的感受,赫佐認為35年後,觀察兩種相異的身體狀態,在體驗龐克搖滾下的強烈感官刺激中,尋找藝術家的浪漫與詩意,顯現生命力可以省視過去也可以眺望未來。

赫佐自1990年開始嘗試跨界創作,成立搖滾樂團、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並且與不同編舞家合作,也接受包含舞蹈、歌劇、時尚圈以及視覺藝術界的委託創作,作品極為豐富。2007年第一次來臺駐村創作,感受到臺灣藝術圈的熱情與溫暖。

赫佐曾表示,他的編舞風格有兩種特色:早年強調舞者怎麼站起來,作品經常出現各種走路的姿勢,並且從制式的配置空間做為舞台空間。這幾年開始討論身體脫離地面的關係,探討更多關於速度、群體的問題,加入了螺旋、圓形等概念。

另外赫佐也是2018年NTT-TIFA的策展人,臺中國家歌劇院首次舉辦全球性節目甄選,以「連結— CONNECTION」為主題。全球性甄選計畫從今年初開始收件,針對跨領域(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新媒體等)、跨產業(製造業、工業、數位科技)及科學(天文、物理、生物等)運用結合的作品,廣邀國內外表演團隊遞案,共收取來自28個國家,147件提案,將於九月宣告最後獲選的節目,並於NTT-TIFA演出。他認為優秀藝術家會看見世界的可能性,並會從中改變,發揮更多創意,所以雖然創作時間橫跨了1979年至2018年,有些歷史性的作品,但在主要節目的選擇上扣合主題,並以過去為基礎希望能找到未來,相當精彩。

而克里斯汀.赫佐也將在明年帶來大眾舞蹈三部曲的第二部曲《朝黑暗趨近》,與探討舞蹈關係,結合影像的劇場新作《依據自然》(d‘apres nature)。與歌劇院聯手策劃2018年NTT-TIFA的演出,由全球甄選脫穎而出的作品,將世界大師作品帶到臺灣,也藉由這些作品讓臺中表演藝術有機會與國際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