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榮2023年好呷俱樂部-第十二屆食道癌病友會

臺中榮總醫療團隊合影

【臺中榮民總醫院提供】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食道癌發生率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2000多名新病例發生,於2022年全國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九,於男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五。食道癌屬於高度惡性癌症,超過70%的患者初期無症狀,然而一旦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時,已食道癌第三期以上,食道癌發生因素與菸、酒、檳榔等危險因子有重要相關性,少數病患則與胃食道逆流有關,在此提醒民眾應儘早戒除菸、酒、檳榔等相關危險因素,以減少疾病發生之風險。

臺中榮總治療食道癌目前由胸腔外科主導,橫向與各專科通力合作,在團隊協同治療之下,目前食道癌五年存活率皆高於全國各其他醫學中心,而專為食道癌病友舉辦的「好呷俱樂部」病友會,今年度已來到第十二屆,每年透過病友間的相互交流,讓病友及家屬產生更大的希望與信心,也藉由醫病的溝通,讓病患產生更多的正能量。此次病友會特地邀請病友之孫子女—JY玨對會縈熱舞公益表演(其中孫女為兒癌完治個案),而針對食道癌相關衛教部分,亦邀請多位專業夥伴為此次病友會安排「食道癌手術介紹」、「營養百分百」以及「動一動,有癌無礙」等相關課程,最後再藉由二位病友上台分享罹病歷程的辛酸與成果,期許帶給病友及家屬更多的信心與希望!

個案一
個案曾先生63歲,職業為堆高機司機,有菸、酒、檳榔習慣,於2014年因腹脹、胃食道逆流至大千醫院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病灶,經親友推薦並轉診至本院,由莊政諺主任安排住院三天完成檢查,確定為診斷為食道癌第I期,然而因病患本身有肝硬化,在主任予病患解釋病情並討論手術風險後,病患毅然決然勇敢接受微創食道切除及重建的手術治療,但於手術中因肝硬化導致門靜脈曲張而大出血,術中緊急改以傳統剖腹方式重建,病患表示術後第一天最為痛苦,因疼痛再加上喘不過氣,腹水等各種併發症因此在加護病房住了14天,分不清白天與夜晚,住到產生加護病房症候群而有各種的幻想,到現在仍覺記憶猶新,還好有醫療團隊的照護,家人與親友的支持與鼓勵以及宗教信仰的力量方能渡過此難關。

食道癌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食道狹窄及逆流,因此在飲食習慣的調整上,從進食流質到正常飲食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也曾因食道狹窄做過食道擴張4-5次,雖然食道擴張的過程不太舒服,但擴張後會明顯改善狹窄情形,另外建議睡覺時可墊高枕頭以減少逆流的發生。

術後至今已近9年,非常感謝臺中榮總莊政諺主任所帶領的食道癌團隊,在手術及後續治療追蹤都讓我非常的安心,現在維持健康的方法就是運動及保持良好心情,現在每日維持走路運動至少一小時以上,假日也常到戶外走走、吃吃喝喝,平時也有補充一些保健食品,呼籲大家遇到癌症時要勇敢面對、做好心理建設,相信且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一定能夠保有健康的身心狀態。

個案二
個案陳先生54歲,職業為茶農,有喝酒、嚼檳榔習慣,於2021年8月因吞嚥困難、胸痛、吐血及體重下降至南投醫院檢查確定為食道癌,因當時已無法進食、體力虛弱,故坐輪椅由案妻陪伴至臺中榮總莊政諺主任門診就診,隨即安排住院治療及相關檢查,確診為食道癌第IVB期(疑似肺轉移),主任在解釋病況後建議接受緩和性放化療,並安排人工血管置入術及胃造口術。病患表示當時也不懂癌症第四期的意思,只覺得一定要戰勝癌細胞,因此不論是住院或回家,每天都堅持要走路運動,認為流汗就是排毒,可以增強免疫力及體力,約三個月時間完成治療後,定期回門診追蹤居然癌細胞已消失不見!

後續門診追蹤約一年左右,胃鏡檢查又發現食道病變,腸胃科廖思嘉醫師建議與莊政諺主任討論接受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在接受完整評估後於2022年8月11日接受手術,術後住加護病房5天,術後14天即順利出院,最後手術病理報告奇蹟似的未見癌細胞。高興之餘卻沒料想出院第4天卻開始發燒、呼吸不順,經檢查發現食道接合處滲漏,導致縱隔腔膿瘍合併右側膿胸,因此再次住院並接受右側胸腔鏡肋膜清創手術,此次住院13天才出院,出院後因頸部傷口癒合緩慢,鼻胃管放置了3個月才移除,在此期間全靠空腸灌食補充營養,還好這段期間有醫療團隊的照護、妻子的陪伴,最後終於在主任的治療及指示下漸進性的喝水、流質、軟質至目前已回復至正常飲食,偶爾會有食道狹窄吞嚥不順時,即回門診行擴張治療,雖然術後因合併症導致聲帶麻痺聲音沙啞,但在耳鼻喉科接受玻尿酸注射治療後,到目前恢復良好,說話也很大聲,體重也增加8-10kg。

在此呼籲病友罹癌不要害怕,一定要有堅定的意志力,維持心情穩定,多到戶外運動,配合團隊的治療必定能戰勝癌細胞,這段期間非常感謝妻子的鼓勵、支持與陪伴,更重要的是感謝臺中榮總食道癌醫療團隊的用心照護,讓自己可以奇蹟似的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