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合併多重抗藥細菌感染 中榮研究發現抗藥基因登國際期刊

(左起)內科部吳明儒主任、感染科葉庭光醫師 傅雲慶副院長、感染科劉柏瑜主任

臺中榮民總醫院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持續延燒。國外統計與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者中,常可發現合併細菌性感染症。其中更有文獻指出,超過一半的死亡案例有合併細菌感染,其中不乏具有多重抗藥性的細菌。

一位中年男性罹患新冠肺炎重症,因病情惡化轉診至台中榮總治療。在診治過程中,發現病人合併血流感染吲哚金黃桿菌 (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且進一步檢驗顯示此細菌具多重抗藥性。中榮團隊立即在第一時間投予有效抗生素治療。在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之下,這位新冠重症合併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的病患,順利康復出院。

台中榮總感染科團隊表示,產吲哚金黃桿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的感染,常出現在免疫功能不全或是使用醫療導管儀器的病患身上,是近年來日益常見的新興菌種。此外,金黃桿菌屬的細菌天生帶有抗藥基因,對多種抗生素有抗藥性,因此處理起來格外棘手。

中榮感染科團隊對此病患分離出的產吲哚金黃桿菌菌株以第三代定序技術即時進行全基因體定序。發現這個血流感染的細菌同時具有三個β-內醯胺酶(β-lactamases)抗藥基因。感染科團隊指出,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是常見造成細菌抗藥性的原因。此外,在此多重抗藥性菌株身上的三個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當中,也發現未曾在此菌種上報告過的blaCcrA抗藥基因。此研究成果也於2022年1月份發表於國際期刊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是近年為全球矚目的公共衛生議題,如今與新冠肺炎疫情匯流,病毒與多重抗藥性細菌共同感染,對於醫療人員是一大挑戰。也是未來診治上將持續面臨的課題。第三代定序技術具有即時與長片段基因解析的特色,可以精確分析高度重複的序列或是大規模的基因結構變異。是面對微生物演化的重要工具。中榮團隊將不斷精進,為台灣醫療進步持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