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舞獅咚咚鏘」特展 認識傳統獅藝之美

廣東獅之佛山獅與鶴山獅頭。照片由臺北市政府提供。

實習記者劉宣辰/臺北報導

您聽過「鶴山獅」、「佛山獅」嗎?「廣東獅」與「臺灣獅」有甚麼不一樣?獅藝中「七步」、「八態」又是如何表現?來一趟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就能解答這這些問題。為了讓小朋友對傳統獅藝有更深的認識,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與老松國小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自即日起至111年4月10日止,一同舉辦「舞獅咚咚鏘」特展。這是一場適合學童與家長,可共同觀賞、寓教於樂的展覽,歡迎有興趣的大小朋友來鄉土中心二樓特展室參觀。

在臺灣早期農業社會,鄉民平日忙於農事,當廟會祭祀活動開始,為了驅逐疫鬼、遣災納福,逐漸開始有了「獅陣」這樣的民間傳統藝術陣頭,進而在年節的賀歲求安,平時的休閒強身、溝通交誼都可以看到獅陣的演出。舉凡廟會祭儀、開工揭幕等節慶典禮,每當有瑞獅獻壽鑼鼓喧天,就會群聚人潮非常熱鬧,除了娛樂外,更有凝聚情感與振奮人心的社會功能。

鄉土教育中心張主任表示,為加強學童在地文化之認識與瞭解,並讓大家深入淺出了解「獅藝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特別邀請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師生共同策劃「舞獅咚咚鏘」特展,將傳統舞獅技藝與民眾分享。本次展覽由運動藝術學系龍獅運動組念裕祥教授策展,藝術指導由范宜善教授規畫,並由插畫藝術家邱語清小姐進行造型及故事製作,透過舞獅實體靜態展示,搭配舞獅技巧解析與競賽影片介紹,呈現舞獅操控的技術與藝術。此外現場也展示一般傳統獅頭製作方法及舞獅文創品商業運用,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當代藝術展覽,讓觀眾透過靜態與動態解說認識舞獅技藝之美。

導覽老師講解臺灣獅獅頭製作過程。照片由臺北市政府提供。

策展人念教授說,獅子約在漢代傳入中國,為借助獅子萬獸之王的威靈及驅邪招福的宗教儀式象徵行為,在臺灣民間各鄉鎮城市,每逢神誕祭典或賽會,都會有舞獅的表演。在臺灣,舞獅以新竹分成南北兩獅,俗稱南部獅與北部獅。北部獅則流行於臺灣北部,嘴部開口很大,因其嘴巴是用𥴊仔(篩子之台語稱呼)所做成,故又稱𥴊仔獅,或「開口獅」。南部獅流行於臺灣南部及西螺一帶,是一種閉口獅(即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啓閉),由於其造型與古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稱為「雞籠獅」,現今一般舞獅團體,也都以「雞籠獅」或「閉口獅」來稱之。現今的舞獅,已由一般的表演活動,發展成為一項集娛樂、喜慶、競技、健身多功能於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開始走上規範化、競技化、國際化的發展軌道。

展示內容以沉浸式觀察發想,透過認知、技能與情意三個方向來呈現「弄獅咚咚鏘」的主題展覽布置;展場分為三區,A區以認知為規劃方向,【舞獅的故事】讓觀者理解舞獅活動的意義與名間活動的原由,將舞獅來源和民間傳說故事以簡潔有趣的插圖說明。B區以技藝傳承為規劃方向,以照片及實體展示呈現傳統獅頭的製作方式,以展示材料、半成品與成品靜態展。C區為影音展示區,將動態舞獅競賽影片、舞獅形象影片輪流播映,透過影音視聽覺觀賞,讓觀賞者欣賞舞獅藝術的力與美。

展覽自即日起至111年4月10日止,星期二至星期日(國定假日休館),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展覽期間請參觀民眾須配合中心防疫措施,與人流管制入場的時間與方式,量測體溫,全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歡迎有興趣的大小朋友在出發參觀前,可以先至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網站http://hcec.tp.edu.tw/查詢,或電洽02-2336-1704分機30江老師洽詢最新參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