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榮民總醫院提供
陳先生,44歲,過去身體一向健朗,不抽煙,沒有心臟相關疾病或家族史,平常有慢跑及騎腳踏車的興趣。日前早上7點多於都會公園騎腳踏車爬坡時,約八點左右,突然感到口乾舌燥、心悸、喘,胸痛、胸悶、全身冒冷汗,他停在路邊休息,並使用手機聯絡太太。約08:20陳先生在他太太面前突然暈倒,眼睛上吊、呼叫沒有反應,他的太太馬上通報消防局119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後,旁邊的路人主動過來幫陳先生施行心肺復甦術(CPR),08:21公園管理中心管理員也攜帶管理中心之公共自動體外去顫器,俗稱傻瓜電擊器(AED)過來幫忙,當場依據語音指令,幫陳先生電擊一次。陳先生在08:30左右在現場被發現已經恢復自發性循環(ROSC),約08:31消防分隊救護技術員(EMT)到達現場,協助將病人送至本院做進一步的處理。
病人到達急診,心電圖發現前胸導程(V2-V4)有ST-T波段上升的現象,診斷為急性前胸部位心肌梗塞,除給予相關抗血小板藥物、硝化甘油及抗凝血劑藥物外,立即會診心臟科。很快地病人接受了心導管(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發現病人左冠狀動脈下降支有阻塞,給予氣球擴張術,血栓摘除術及置放支架,整個過程約35分鐘完成。四天之後,病人順利出院,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中。
成年人猝死,有八、九成是因為心臟的原因所造成的。臺灣每天約60人死於心臟病。心臟疾病已經蟬聯國內十大死因第二名超過十年以上。冠狀動脈提供心肌所需的血液跟氧氣。冠狀動脈疾病最主要是因為不穩定、富含脂質的粥狀樣斑塊(Plaque)突然破裂,引發血小板聚集,產生纖維凝集塊,形成局部血栓,導致血管阻塞。如果不完全阻斷導致心肌缺氧,臨床上當天氣比較冷,或做比較激烈的運動,病人就會有胸悶、胸痛的現象,稱為心絞痛或狹心症,一旦完全阻斷導致心肌壞死,就會產生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男性、年紀大、抽煙、肥胖症(BMI>30)、有家族史及A型人格特質等。
心肌梗塞死亡的有一半以上在送達醫院前就死亡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心肌在缺氧或壞死的時候,心臟電位容易變的不穩定,很容易誘發心律不整。其中心室纖維顫動(VF)是心因性猝死最常見(90%)的初始心律,心臟只是在顫抖,心室無整體收縮能力,無法造成有效的心臟輸出量,如不及時搶救,常造成患者腦部缺氧甚至死亡。電擊去顫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心室纖維顫動發生時,前1分鐘使用電擊器,超過九成的病人都可成功轉變到正常心律,每晚1分鐘使用,機會減少7-10%,也就是說5分鐘後再使用約僅有50%的機會。心室纖維顫動被成功轉變到正常心律,恢復到正常跳動,對於病人的預後是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說為什麼希望能在到院前就能提早使用。當時幸好陳先生被熱心的路人急救,CPR加上AED電擊器的使用,所以在第一時間就恢復自發性循環。
心肌一旦壞死,就無法再生。治療心肌梗塞的目標為早期讓心肌得到再灌流(Reperfusion),讓本來應該壞死的心肌,搶救回來,越早打通血管,被救回來的心肌就越多,所以說時間就是心肌(Time is muscle)。早期診斷和治療心肌梗塞最主要目標是減少梗塞、壞死的範圍,改善心室的功能,減少心臟衰竭、降低左心室再塑的機會,降低死亡率。心肌梗塞的診斷只要符合以下三項其中任兩項以上,就可診斷,包括典型的病史(胸痛、冒冷汗、喘等)、心電圖的變化(ST-T波段上升)以及心肌酵素(CK、CKMB、Troponin)值上升。臺中榮總對於這樣的病人來訪,相當重視,在檢傷處問到有相關的症狀,不等醫師問診,先做張心電圖再說,如果心電圖看到有典型的變化,馬上啟動冠心症小組,儘速將病人送心導管室處理。外院如果已經診斷心肌梗塞,我們也有綠色通道,到院後,直接將病人送到心導管室處理。
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日趨嚴重,你我以後都有可能面臨此種突發性的不幸事件,我們也都希望當時周遭的人能適時地伸出援手。全民急救常識及技能的普及,是民眾遭遇緊急傷病的第一道安全網,使病患的照護得由醫院急診部門向前延伸至急救現場,藉此增加傷病患之存活率。高品質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是進步國家的象徵,使民眾有安全感而樂於居住於此。這次陳先生在鬼門關前走一遭,最主要歸功於民眾、救護技術員、醫護合力搶救。我們希望藉由大家的努力,建構一個令人安心的緊急醫療救護網,打造臺中市成為全世界真正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