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版《複眼人》臺中國家歌劇院世界首演 開啟『複視角』觀演經驗

《複眼人》在台中國基歌劇院的彩排記者會中精彩段落。(圖/台中國家歌劇院)

記者賴淑禎/採訪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長篇小說《複眼人》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隔閡,被翻譯成 15 種外語。今年適逢小說出版10周年,這部經典作品由臺中國家歌劇院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首次聯手製作為劇場版,於4月24、25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行世界首演。

《複眼人》從臺灣海島及原住民文化出發,透過獨特的世界觀呈現臺灣與世界彼此的連結,創造了屬於臺灣的魔幻寫實。其所觸及的環境議題也促成歌劇院與茶籽堂的跨界合作,攜手打造主題洗手間佈置,藉由草本香氣引領觀眾走入花東山林的自然氛圍,期待為歌劇院觀眾提供更美好的觀賞經驗。無論是否看過小說,歡迎大家進場觀賞劇場版,一起見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物的喜怒哀樂,找到屬於自己的詩意與共鳴。

這部作品是由旅法德籍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改編、執導,與多位臺灣劇場設計師、演員及音樂家聯手打造集合戲劇、音樂、偶戲及多媒體影像的詩意劇場作品。盧卡斯說很樂於打破劇場規範,穿梭在各元素的模稜兩可之間找到樂趣。而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形容劇場版《複眼人》,雖沒有一個『定型化』劇場名詞,希望這齣有豐實音樂語彙,實拍與預置影像交融的戲劇演出,能開啟一個『複視角』的劇場觀演經驗。

旅美作曲家李元貞為這次的演出創作多元風格的音樂,有運用聲景概念的自然聲響「創作樂段」,也有旋律性高的「人物主導動機」,從看見自然,聽見風景,堆疊人與環境的聲音魔法。3月初,李元貞在今年3月初去聽蘭嶼的海浪錄音、花蓮七星潭的海浪錄音,透管絃樂勾勒出臺灣東岸特有的海浪節奏感,高山落石、山林深邃的感覺。李元貞在記者會現場進一步說明指出,風吹下山的松濤聲,是透過樂團的吹氣聲以及樂器摩擦的聲響詮釋。除了預製的管絃樂錄音,這次演出國家交響樂團駐團指揮張尹芳也將帶領15人組成的樂團、次女高音翁若珮,為戲劇情境、角色複雜的心路歷程「著色」,帶出撼動人心的聲音魔力。

而盧卡斯在構思改編初期即對影像運用有具體的想法,他希望透過去背合成的影像技術,將台上的演員與縮小的模型屋,同步整合在一個畫面,製造演員置身該場景的錯覺。盧卡斯說,觀眾進劇場並不是想看他們每天在家裡電視或各種螢幕上就能看到的東西。因此《複眼人》的舞台化為電影拍片現場,觀眾能看到演員在無景片烘托下,仍能在舞台上演技爆發;同時合成畫面在舞台上同步呈現,創造多層次的現實空間,不僅是劇場內的「複視」,更契合小說多層次的想像內涵。

《複眼人》劇場版4月24、25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行世界首演,22日彩排記者會。(圖/台中國家歌劇院)

《複眼人》演出的九位演員包括:故事主線阿莉思由素有劇場天后之稱的徐堰鈴飾演;以電影《賽德克・巴萊》聲名大噪,再以電視劇《鑑識英雄》獲金鐘獎的蘇達,詮釋劇中樂於助人的布農族青年達赫;曾獲金鐘獎並入圍金馬與金曲獎的創作歌手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在劇中是擁有一家咖啡廳、敢愛敢恨的阿美族老闆娘哈凡;原舞者舞團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於劇中飾演時而為阿特烈,時而為複眼人的敘事者,在虛和實之間詮釋溫和、絕望、失望和死亡的樣貌;曾獲選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Pulima藝術獎表演藝術新秀的鴻狄,飾演由達赫獨力撫養的布農族女孩鄔瑪芙。

另外這次演出主線阿莉思的徐堰鈴隔了3年演出劇場版,她認為:劇場版和亞當計劃呈現時不同,除了和導演討論如何讓沒看過小說的觀眾也能閱讀劇場,進劇場發現有很多玩具:偶的玩具、音樂的玩具、鏡頭的玩具,同時透過和其他演員真實互動的新體驗讓自己和角色進化。

劇場版《複眼人》集結歌劇院與北藝中心兩館之力,更獲得長期推動藝術文化與人才培育的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支持,與「台積心築藝術季」聯名共同主辦本節目。這次攜手邀請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梁心愉,在演出前先到新竹縣峨眉國中為學生導讀《複眼人》原著小說,透過導讀分享書中角色和故事,來理解這部充滿隱喻與想像空間的小說、體會不同閱讀觀點的樂趣,引領偏鄉的學生們從閱讀出發,連結實際劇場觀賞經驗,以多元有趣方式體驗藝術文化。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分享指出,在看過吳明益的多部小說作品後,希望能藉由這次的開門計畫,把文學和戲劇種子帶到偏鄉,讓近80位師生們除了從閱讀書本得到對故事的想像,更能從集結藝術家們的劇場作品獲得豐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