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中榮總醫院
神經外科醫師與大腦的決鬥傳奇是一部漫長的歷史書寫。一直到現在,我們對於生理腦和心智腦的轉換,依然是未知遠大於已知。幸運的是,近十多年來,美國、歐盟、日本相繼推出大型的國家級腦科學研究計畫,透過對腦知識的前瞻研究到腦的重大疾病及類腦人工智能的應用研究,各國都把腦科學計畫當成是國家級的重點研究,世界頂尖神經醫學中心也都以如何結合神經科學基礎及臨床研究為尖端醫療和精準神經醫療指標。
2016年,美國神經外科學會(AANS)於芝加哥舉行了第一屆國際腦圖譜映像(brain mapping)大會,世界各地神經學科專家齊聚,當中,臺中榮總自然也沒有缺席。短短的會議裡,字字珠璣,討論日行千里的腦科學研究技術如何應用于強調功能性保留及重建的神經外科手術,包含現行技術及未來展望。其中,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定位(IONM)團隊為頂尖神經醫學中心發展腦圖譜映像暨相關神經功能保留手術之重要基礎團隊。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自2013年購入新一代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儀器後,積極發展團隊能力並赴國外學習,為台灣目前少數可以完成複雜性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之神經醫學中心。
什麼是術中即時腦功能監測和定位呢?我們的大腦掌管著各式各樣的功能,較為熟知的腦區網絡包含五體感覺,運動,記憶,語言,認知情緒,思考邏輯等等。當神經外科醫師這個頭殼修理匠在排除大腦故障處的時候,希望能夠精準地找出病變區,保留功能腦,因此,手術時需要大腦能夠持續回饋告訴我們它的功能狀態,術中即時腦功能監測和定位就是藉由手術中細微的神經電生理訊號變化,提供在手術麻醉狀態下病人即時的神經功能訊息。多數病人藉由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和定位的協助,可於舒適的全身麻醉狀態下達到最大範圍的病灶切除及良好的神經功能保留。然而,少數大腦功能如語言和認知邏輯,卻是無法單獨依賴神經電生理訊號的幫忙,需要術中喚醒病人測試功能,也就是所謂的清醒手術。
中榮近年積極組建完整的腦功能手術團隊,包含專精神經監測和清醒手術之神經內外科醫師技術員團隊,從深度麻醉到無痛喚醒皆轉換得宜的神經麻醉團隊,負責腦圖譜功能成像之神經放射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負責術前、中、後的語言及認知評估的語言治療師及心理師。針對各種功能區的困難腦手術有跨科團隊聯合評估,幫助病人找到最適合的手術方式,自手術前功能評估,術中神經監測及腦功能映射定位,到術後功能修復治療,都因不同患者的個體化差異而量身訂做,以期達到腦手術的精準醫療。
李小姐因為大腦額顳葉的腦腫瘤導致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障礙,經團隊評估建議施行清醒手術,雖然稱為清醒手術,但是開顱和關顱步驟皆使用深度麻醉,增加病人舒適度,只有關鍵腦瘤摘取時喚醒病人,摘取全程採用特殊麻醉藥物減輕疼痛並保持清醒,配合詳細的語言認知評估測試和電生理訊號監測判讀,開刀後語言功能逐漸進步,未有其他神經功能損傷,配合術後藥物放射治療,這半年皆可獨立生活,腫瘤也獲得穩定控制。
陳先生因為近月來右手無力且步態不穩,檢查發現腦幹區病變,這是屬於高度危險的功能腦區,經團隊評估建議採用多模態複雜性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定位輔助施行病變摘除手術,病人全程深度麻醉,開完腦功能保留良好,一周內即可正常下床活動,積極治療中。
在科技及神經醫學的蓬勃發展之下,腦手術也進入了精準醫療世代。如何在手術中與大腦對話,解讀大腦發出的訊號,是未來每一位神經外科醫師的課題。臺中榮總的腦功能手術團隊依每一位病人的狀況給予不同的術式建議和精準個體化醫療,讓這類困難手術兼具安全、舒適,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