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水署善用圳路發展再生能源 后里圳小水力「隱形」發電廠啟用

農水署善用圳路發展再生能源 后里圳小水力「隱形」發電廠,30日揭幕啟用,來賓百位參與踴躍。(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配合國家再生能源及淨零碳排施政方針,積極推動運用圳路等農田水利設施建置小水力發電系統。農水署臺中管理處善用后里圳地勢及水流特性,成功建置完成后里圳小水力發電廠,三十日正式舉行啟用揭幕典禮。

啟用典禮由農水署署長蔡昇甫主持、農水署臺中管理處處長王曼菁、經濟部能源署專門委員張群立、臺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恆水創電公司執行長鄒飛逯、外埔區農會理事長廖進昌、常務監事黃國正、總幹事李錦東、后里區農會理事長劉萬祥、常務監事王添榮、總幹事陳清琪、農水署臺中管理處諮議委員陳榮福、高基讚、徐仲毅、、蕭進、劉進秤,地方人士及當地農民等,共同見證公私協力合作推動農田水利小水力發電灌溉為本,綠能加值
署長蔡昇甫表示,后里圳小水力發電廠於三年前即展開勘查、評估分析后里圳沿線地勢及水流特性,規劃運用后里圳4k+540至4k+720區段(后里區后安段44地號)之四公尺落差,於圳路旁腹地新設置地下化之引水路,並建置四部15 kW(千瓦)水下型一體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達60 kW(千瓦)。透過引水發電,發電後尾水排回原灌溉圳路,確保灌溉功能不受影響。本案預估年發電量約42 萬度(kWh),年減碳效益約20萬公斤,相當於種植1.7萬棵樹木所達成的碳吸收效果。
蔡署長大力讚揚后里圳小水力「隱形」發電廠,並指出小水力發電系統具備低碳、低環境衝擊的特性及優勢,係具發展潛力的分散式再生能源之一。該署各地管理處在不影響農田灌溉功能、農民用水權益及生態環境的前提之下,積極盤點適合小水力發電的潛力地點,依照圳路場域特性及水力條件,因地制宜規劃適合的小水力發電模式,落實水灌溉為本,綠能加值農業政策,呼應國家再生能源及淨零碳排施政方針。

農水署臺中管理處處長王曼菁進一步說明,全案機組採用隱藏式地下化設計,不僅保留圳路原有灌溉功能及周邊環境景觀,對環境完全沒有干擾,也易於後續維護管理。該案雖然規模不大,卻是發展再生能源、友善環境的成功示範案例,展現農田水利設施多元應用的高度潛力。 配合國家淨零碳排,推廣綠色能源教育。

農水署強調,圳路是流經農田及社區的重要灌溉設施,與農民耕作及地方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倘若能於適當地點發展小水力發電,不僅可提升農田水利設施多元價值,更能作為推廣綠色能源教育與綠色公民生活的實踐場域。雖然圳路小水力發電受限位差小、流量低等特性,整體發電量相對有限,但其具備對環境友善之優勢,仍值得大力推動。未來,農水署將持續攜手經濟部能源署及整合產學研多元量能,盤點適合發展小水力發電的潛力場域,為國家再生能源及淨零碳排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