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淑禎/採訪報導
臺灣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水產資源,牡蠣(俗稱蚵仔)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養殖貝類之一。臺灣牡蠣主要分布於西部沿海地區,尤以嘉義縣、臺南市、雲林縣、彰化縣及澎湖縣等地為主要養殖產區。其中嘉義東石擁有全臺最大規模的牡蠣養殖面積,素有「蚵鄉」美名,產量穩定且品質優良。國人對於在地水產品品質與產地來源越來越重視,國產牡蠣已逐漸成為消費市場上的主流選擇,不僅供應量穩定,鮮度與安全也備受肯定。

鮮味優勢、在地養殖、現撈現鮮的真實美味,國產牡蠣在漁業署長期輔導下,以現撈、現剖、並結合快速冷藏或冷凍處理技術,最大程度保留鮮度與原始風味,展現出更高品質的水產品競爭力。臺灣牡蠣主要養殖種類為「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俗稱長牡蠣,肉質飽滿、鮮甜濃郁,無論是煮湯、煎蛋還是炭烤,皆能展現極佳口感,深受家庭與餐飲業者喜愛。
此外,經水產試驗所調查,臺灣牡蠣的肝醣年平均量446 mg/100g,與越南牡蠣肝醣年平均量僅136 mg/100 g具明顯差異。鋅含量在臺灣牡蠣為678 ppm也高於越南牡蠣(354 ppm),胺基酸的年平均總量顯示臺灣牡蠣(468 mg/100g)高於越南牡蠣(333 mg/100g),具有豐富的肝醣、鋅、甜鮮味胺基酸及良好氣味化合物的台灣牡蠣是國人普遍喜歡的好味道。也透過漁業署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標準化管理,國產牡蠣不僅品質持續提升,也讓消費者在享用美味的同時更加安心信賴。
臺灣牡蠣以筏式養殖為主,將牡蠣苗附著在蚵繩上,懸掛於海中讓其自然生長,平均約需6~12個月即可採收。這種養殖方式能有效利用海灣空間,也較不破壞海洋生態,屬於環境友善的永續漁業模式。
為提升養殖安全與品質,由農業部漁業署輔導越來越多的牡蠣養殖戶投入自動清洗等科學化管理技術,並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與「溯源制度」。如今,市場上已有具備「可溯源」的國產牡蠣產品,包括:
1-產銷履歷標章:完整記錄牡蠣從養殖到加工的每一步,來源可追溯。
2-CAS優良農產品認證:代表品質嚴選與食品安全。
3-水產品生產追溯條碼:讓消費者購買更安心。
消費者選購時只要認明「三章一Q」,就能放心享受國產牡蠣帶來的純淨海味。
近年來,因臺灣牡蠣於冬季產量不足,導致部分業者自國外進口牡蠣,混充為國產產品,造成消費者困擾。所幸科學技術進步,已發展出可鑑別國產與進口牡蠣的檢測方法,也藉由溯源管理制度的完善,使消費者能安心選用本地生產的牡蠣,從產地直達餐桌,有效縮短食物里程。此外,牡蠣在成長過程中,其外殼會累積大量穩定的碳酸鈣,有助於長期固碳;而牡蠣本身為濾食性生物,透過吸入水體並經體內過濾結構排出,可去除水中懸浮物,改善水質,有效減緩海水優養化問題。臺灣牡蠣年產量約27萬噸,兼具海水淨化與固碳雙重功能,對環境極具正面效益,值得消費者優先選購。

農業部漁業署也提出選購時建議:選擇包裝完整、有標示來源與驗證標章的產品、觀察牡蠣是否飽滿、色澤潔白微透、不泛灰黑,為新鮮指標、冷藏品應保存於0~4°C,冷凍品則須全程冷凍保存,並注意有效期限。
臺灣牡蠣料理變化多端,是廚房中百搭的好食材,無論簡單家常或創意變化都能展現其魅力:
牡蠣烘蛋:先以熱水略泡牡蠣去除多餘水分,再與蛋液一同煎製,外酥內嫩、鮮香十足。加點番茄醬,就是經典的古早味家常菜。
古早飯味湯:香菇、竹筍與豬肉熬成鮮湯,加入半斤蚵仔仁,將飯略盛,湯淋其中,撒點胡椒與芹菜末,半溫熱食用最適合夏天,簡單卻讓人回味無窮。
蚵仔煎:國民小吃經典,Q彈蚵仔搭配粉漿與九層塔,外酥內嫩。
蚵仔湯/蚵仔米粉:與薑絲、高湯熬煮,湯頭鮮美、口感滑順。
酥炸牡蠣:裹粉油炸後外酥內多汁,適合孩子或聚餐時分食。
香煎牡蠣:快速煎熟鎖住鮮味,擠點檸檬汁更提味。
日式味噌湯/牡蠣炊飯:融合日式高湯風味,牡蠣鮮香滲入米飯與湯頭。
燒烤牡蠣:新鮮牡蠣直接燒烤,最能吃出原始海味,適合戶外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