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學習扶助參與率僅三成 議員張芬郁呼籲提升學生參與意願

市議員張芬郁等聯合質詢。林重鎣攝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台中市配合中央推動學習扶助制度,每年投入超過一億元經費輔導國中小學生,提升國英數基礎能力,市議員張芬郁指出,實際參與學習扶助的學生僅約篩檢不合格的三成,執行成效不佳。她呼籲教育局持續追蹤後段學生學習情況,並同步拓展興趣探索與多元發展管道,不要放棄任何一位孩子。
台中市議會進行教育文化業務質詢,市議員張芬郁、陳雅惠、謝家宜、陳淑華、陳俞融、蕭隆澤等人聯合質詢。
市議員張芬郁、陳淑華、陳雅惠指出,學習扶助制度的設計初衷,是透過國、英、數三科的篩選測驗,即早辨識學生的學力落差,並提供免費的課後輔導。12學年度,台中市國中生約7萬3448人,數學篩檢不合格人數高達9146人,占比12.45%,但實際參與學習扶助的人數僅3124人,參與率約34.2%;英文科不合格的7855人中,參與率更只有32.1%,成效不佳。
張芬郁指出,學習扶助制度的核心目標,不僅是提高學生參與率,更在於確保每位被篩檢出來的學生,在基礎學科能力上確實獲得提升。尤其是學生是否能從C級進步到B級,基本學力是否得到補強,才能為日後升學與就業奠定更穩固的基礎。張芬郁表示,若學力落差未能有效縮小,未來學生在學習與社會適應上恐將面臨挑戰,教育局應持續推廣學習扶助的重要性。
張芬郁強調,教育局近2年,每年投入學習扶助開班經費都超過一億元,其中地方自籌超過2100萬元,若無法有效讓學生的學習力進步,不僅浪費資源,更失去扶助教育的意義。她也呼籲市府,除了加強核心學科的扶助外,應同步推動興趣探索、技藝教育、職涯體驗等多元發展途徑,讓不同特質或對傳統核心科目缺乏興趣的學生,都能有很好的發展。
市議員陳雅惠指出,台中市推動扶助教學,雖設置科技化評量系統,但部分教師操作不熟,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另在施測與教學過程中,人力配置不足,限制了扶助教學推動。課程內容及教材也多由教師自行決定,缺乏統一標準,導致教學品質不一。她建議市府應加強教師培訓,制定統一教材標準,並補充施測及教學人力,以提升扶助教學整體效能。
市議員陳淑華關心,隨著需要扶助的學生人數增加,台中市是否有足夠的師資支援,以及學習扶助班級數量能否滿足實際需求,呼籲教育局應持續盤點資源,確保輔導量能不打折。
教育局長蔣偉民表示,將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說明,降低疑慮並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學習扶助。局長指出,根據目前統計,台中市接受學習扶助的學生,在學業上的進步率達80%,高於全國平均,證明扶助課程對學生三大主科的基礎能力有明顯幫助。未來教育局也會持續強化輔導資源,並積極推動學生參與,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