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過去來時路-紀錄傳教士傳愛過程 科博館出版《台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出版的《台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講述一群自1948年起先後從歐洲到台灣的一群巴黎外方會神父傳教的經過。(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記者賴淑禎/採訪報導

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出版的《台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講述一群自1948年起先後從歐洲來台的一群巴黎外方會神父透過傳教,並帶入西方的物資、醫療與教育,在花蓮奉獻耕耘一甲子的故事。藉由神父們早期遺留的影像與手稿,加上現今神職人員或耆老口述,企圖由傳教士的視角,窺見早期花蓮地區的風俗民情等生活面向,也忠實紀錄傳教士與原住民、漢人之間的互動與傳愛的過程。

16日於科博館舉辦《台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新書發表會,開場以薩克斯風演奏奇異恩典等經典曲目,悠揚樂聲溫暖現場所有與會人士。現場除了科博館館長孫維新,劉一峰神父(Yves Moal)、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蔡培慧、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員鄭天財、聖母聖心修女會吳富柔總會長、文藻外語大學陳美華校長、南開科技大學孔繁銘教授等貴賓親臨現場。

孫館長致詞時提到科學與宗教互動是不相衝突,宗教的目的是在服務人,照顧到人心不同的層面。孫館長更與現場民眾分享一篇文章,一名老父親要到養老院住,看著滿屋子的蒐藏感慨著自己能帶走什麼?孫館長分享到,真正一輩子能留下來的是對別人的幫助,自己心裡面產生的喜樂與感動,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更可以此作為一生的目標。

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蔡培慧參與科博館出版的《台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發表會。(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蔡培慧執行長提到自己和劉神父認識的淵源,起於協助玉里弱勢兒童教育,在這過程中看到這群神父修女們無私奉獻的愛。蔡執行長也提到劉神父對於遊民及弱勢族群的關注,這也是延續現今提及的「第四世界」的關懷。巴黎外方會的神父們對語言的尊重、對既有文化祭儀的尊重,這些照片都是相當珍貴的族群文化延續與宗教文化的移轉。鄭天財委員說在交通不便利的民國三十幾年,這群從法國到台灣的神父們把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帶到走路才能到達的原鄉部落,也把部落的文化祭儀傳承下去,一輩子都以感恩的心感謝這群牧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表示這本書的促成,讓人見證到這些跨海來台傳福音法國神父的愛是不分國界的;聖母聖心修女會吳富柔總會長也說沒有巴黎外方會就沒有聖母聖心修女會。陳美華校長則感謝天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派了許多的善牧者,累積許多奇異恩典的能量。與劉神父相識多年的孔繁銘教授感性的說,劉神父就是主派在他身邊的天使,讓他體驗到天主無所不在。

記者會中,由科博館孫維新館長親自致贈繪圖師彭瑄玉所繪製的劉神父肖像畫給予劉一峰神父,藉此感謝劉神父在台灣五十多年來的無私奉獻。在雙方的對談中,孫館長打趣的問劉神父說,來台灣沒有紅酒的日子還習慣嗎?劉神父笑著回:還好台灣有紹興酒。劉神父在對談中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而來到台灣就是我的路,在這條路上,用愛做很多小事情比做一件大事情重要。

科博館孫維新館長親自致贈繪圖師彭瑄玉所繪製的劉神父肖像畫給予劉一峰神父,藉此感謝劉神父在台灣五十多年來的無私奉獻。。(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一峰神父1941年出生於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的天主教家庭,談到為何選擇台灣作為傳播福音之地?劉神父表示從小受到叔叔的影響,以及阿嬤對他的期許,再加上自身來自法國的少數民族,成為神父後,開始閱讀已到遠東進行福傳的神父所寫的文章,發現台灣的多元文化、語言和他的生長環境很像,被台灣與風土人情吸引,便毅然決然選擇台灣。1966年7月,正值25歲的劉神父從法國馬賽港出發,搭了一個多月的船抵達基隆港,當時一句國語都不會說,筷子也不會拿的劉神父來台傳教已超過54年,是現今留存在台灣最年長來自巴黎外方會的神父。劉神父感性的說:「台灣就是我的家,我會做到不能做為止」。

巴黎外方傳教會要求會士必須學習當地的語言,以當地的角度看待事情。剛開始到台灣的傳教士大部分是從中國輾轉過來,因此都學過華語,如果不懂華語,則會到台中或新竹耶穌會先學語言。劉神父入境隨俗,除了國語之外,更學會臺語、阿美族語,也懂得客語及布農族語。在玉里,神父們傳教時多用阿美語,畢竟唯有使用當地的母語,才能使天主更貼近當地人民的內心。此外,為保存華人祭拜追思祖先的傳統美德,劉神父在玉里天主堂祭壇旁設立祖先神案,供給信徒追思。

2018年,劉一峰神父在科博館舉辦「玉里的法國爸爸」展覽,透過展示讓台灣人真正了解法國神父對台灣原住民的貢獻。2020年出版《台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些遠道而來的神父們在台灣落腳照護台灣偏鄉子民的故事。劉神父說這本書對他而言是一個很美好的回憶,看見以前自己很多的朋友同事,也提醒自己做一名好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