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出版 走進臺北的家族相簿,從一棟屋開始讀懂一座城

圖說:《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出版。(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有理文化共同出版的《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今(22)日於臺北市定古蹟百年茶行「新芳春茶行」舉辦新書發表會,本書以十棟文化資產為軸線,書寫臺北家族與空間、歷史與情感的共生故事。現場邀請到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專門委員邱稚亘開場致詞,並由本書建築顧問暨作者王惠君教授與新芳春茶行第四代王瑤玟女士分享書中故居建築的故事。更特別邀請到兩位對臺北城市記憶深具洞察的講者——作家張惠菁與學者李律鋒對談,以「記憶中,那個在臺北的家」為題,從個人經驗談起,討論當建築被時間與情感包裹,我們該如何閱讀「家的故事」。

邱稚亘專門委員談到本書的誕生契機。邱專委指出,過去大眾認識文化資產時,多半著眼於建築風格、材料、格局等「硬體面」;但真正塑造一棟家屋生命力的,是與其相關的人物、故事與生活情境。本次出版特別從這些文化資產背後的「軟體面」切入,試著以人的角度重新理解臺北文化資產的文化脈絡。城市的靈魂往往藏在日常空間裡——那些曾被時代遺忘的故居與家屋,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承載臺北人記憶的所在。一本城市的家族相簿,讓我們不只是回望,也學會用新的眼光看自己的城市。

長期參與臺北文化資產建築調查研究與推廣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王惠君教授則分享了編書過程中的構想。王惠君教授表示,《家是臺北的名字》並非單純的建築導覽書,而是一場從「人」出發的城市書寫,透過居所、聚落與生活痕跡,串起不同世代、族群與產業的脈動。她期盼這本書能讓更多人理解:一棟屋,不只是個人的家,也是城市記憶的最小單位。

圖說:《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現已正式上市。(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本書受訪者之一、新芳春茶行第四代的王瑤玟女士也分享茶行的家族故事,並為現場觀眾導覽新芳春茶行。她從茶行作為城市記憶節點的角色談起,帶大家回望臺北早期商業街區與生活樣貌,並身歷其境書中提到的家屋回憶角落。

作家張惠菁與學者李律鋒的對談中,兩人也從各自長期觀察的城市空間與故居觀察出發,討論當建築被時間與記憶包裹,我們要如何重新閱讀屬於臺北的「家的故事」。整場活動串聯導覽、講座與現場交流,讓參與者如同走進一場活的「家族相簿」,在不同時空與故事間移動,看見故居建築與家的形貌如何映照城市的變遷,也感受個人記憶如何匯流成集體的城市故事。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從十棟家屋出發,以記憶為引、建築為線,描繪出臺北百年來人與空間的交織關係。書中呈現的不只是建築史,更是一部關於生活與時代的城市記憶。當我們重新凝視一棟房子,便是在重新理解這座城市,也理解我們與臺北共同成長的軌跡。《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現已正式上市,歡迎讀者前往全臺實體書店(誠品、金石堂、三民書局、五南文化廣場、全臺獨立書店)或線上通路(誠品網路書店、金石堂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