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明道中學iGEM團隊今年以創新的「PLA塑膠酵素分解計畫」參加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所創辦「iGEM國際基因工程競賽」,在全球菁英團隊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牌」肯定。這群來自明道中學的青年科學家,結合生物技術與永續思維,嘗試以基因工程解決塑膠污染問題,展現出臺灣高中生在國際科研舞台上的堅實實力與前瞻視野。
PLA(Polylactic Acid,聚乳酸)塑膠是由馬鈴薯、玉米等澱粉製成的可生物分解材料,被視為環保塑膠中最具潛力的替代品。然而,由於難以與常見的PP、PET等塑膠區分回收,目前在臺灣尚未普及。明道中學iGEM團隊因此展開「PLA塑膠酵素分解」研究計畫,從技術與教育兩方面著手,推動更永續的塑膠利用方式。
研究部分,團隊以四種不同酵素對PLA的分解能力為核心,透過「隨機突變」技術進行改良,成功提升2至3倍分解效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酵素反應需加入誘導劑以啟動分解機制,但傳統操作需人工控制,容易影響結果的穩定性。為解決這一問題,團隊研發出「自體誘導」機制,透過改變乳酸與葡萄糖比例,使酵素可自動啟動反應,提高準確度與可重現性。這項成果不僅為PLA分解技術帶來突破,也可作為其他基因工程應用的模組化參考,具備高度延展性。
除了實驗成果,團隊也關注環境教育的實踐。他們參考美國以封閉場域全面使用PLA的成功案例,例如速食店內全面使用PLA免洗餐具。並於校園大型活動中進行PLA推廣與環保行動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可分解塑膠的價值與可行性。隊長周佑曨同學表示,我們拜訪了回收處理場、學者專家與有機超市系統,從不同面向了解PLA的實際應用挑戰。這過程讓我們學會團隊分工、時間管理,也學到從問題出發思考解決方案的精神。
另一位隊長許天為同學則補充,我們除了實驗,也重視推廣教育,因此在公民提案平台上發表了推廣計畫,希望讓PLA在臺灣被更多人認識與使用。這次經驗讓我們學到,只要不害怕溝通與挑戰,團隊就能凝聚力量,一起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指導老師陳沛鴻博士表示,明道中學長期重視生物科技與跨領域教育,從國中部到高中部皆設有完善的科研培訓課程與實驗室設備,讓學生得以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創新。今年iGEM銀牌不僅是學術成就的肯定,更象徵學生們將科學知識化為行動、以創新科技實踐永續未來的具體成果。
明道中學表示,教育的核心不是替學生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iGEM團隊從零開始打造專案,跨領域整合、查找資料、拜訪企業、政府機構與大學院校,反覆修正計畫,投入服務與公開倡議,這些都是培養孩子成為未來世界人才的重要關鍵!今年學生榮獲銀牌,是對學生努力的肯定,也象徵他們已經準備好,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