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童食育協會震災後以行動應援花蓮 帶全台親子東部部落食魚

部落講師用魚網及教具介紹飛魚捕撈漁法。(圖/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記者賴淑禎/採訪報導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以全民食農為目標,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大家親近土地作物,提升食物選擇能力,重視永續環境資源。這次特別挑選花蓮作為首場食魚教育的場域,攜手花蓮特優主廚、磯崎部落的返鄉青年及花蓮港三十年魚丸店第三代,以花東重要漁獲飛魚和鬼頭刀為主題,用豐富生動的教案互動,結合日曬魚乾、手作魚丸等飲食文化體驗,讓大人小孩認識漁業資源和生產方式,了解永續食魚精神,幫助文化傳承及食魚扎根,希望以應援行動,一同為花蓮加油打氣。

來自全台北中南東的親子家庭週末齊聚花蓮,參加由兒食協會舉辦的食魚活動。(圖/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這場花蓮食魚見學活動,吸引來自全台北中南東的大小朋友參加,特別安排在地職人帶大家走讀環境,了解在地變遷及文化發展脈絡,認識與之息息相關、佔重要地位的魚種,最後透過動手體驗加深印象。許多第一次親手處理魚的孩子,一開始覺得害怕或不知所措,透過一步步引導,打開了五感認真學習,不但清楚環境背景、生產資訊與魚種生態,更學習到餐桌食材背後所隱藏的學問與不易。中午的餐點使用飛魚和部落當季當地食材和料理方式,讓所有參加者體會到惜食及永續飲食的意涵。

在台灣,海鮮已是料理必備菜色,但大家對本土水產及海洋議題認知卻相較陌生,為拉近大家與永續食魚的距離,講師從魚種的台語唸法和特性,帶出海洋生態關係及環境資源保護議題,並透過有趣的活動設計,讓大家輕鬆了解花東魚種漁法知識、漁業挑戰等。活動後有媽媽回饋,回家看到孩子一邊吃著親手處理的飛魚,一邊興奮的跟家人分享魚及相關漁法知識,覺得很意外也很感動。而透過和花蓮在地的串連合作,有助在地從教育面向思考產業提升,彼此深度交流激盪發展出來的模式,也為在地種下未來更多食魚教育發展可能。

孩子將處理完成後的飛魚,平攤在竹片上讓太陽曬乾。(圖/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

活動主要規劃負責人,也是台灣兒童食育協會秘書長陳慧潔表示,隨著環境變遷與過度捕撈,台灣魚類資源迅速減少,提升全民食魚認知刻不容緩,而花蓮活動是協會的食魚列車第一站,接下來配合季節及在地漁業活動特色,8月及9月在台北及台中也將各有一場食魚活動,希望透過有趣完整的教育推廣活動,讓我們的下一代知道如何選魚吃魚,支持台灣漁業安心吃好魚,保護海洋環境,讓資源永續,成為與地球共生共好的守護者。

歡迎對於食育相關活動訊息有興趣民眾,未來可搜尋台灣兒童食育協會網站(網址:https://twfooducation.org/)或搜尋好食育 ×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FB粉絲專頁查詢(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wfoo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