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12項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授證,以更完善的制度保存珍貴文化

市府秘書長與12項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授證者合影(圖/桃園新聞處提供)

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包含:雕刻技藝、傳統表演藝術、宮廟慶典文化…等,今12日特別舉辦為本市12項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及團體授證,表揚授證者對文化領域的貢獻,未來市府也將投入更多心力,推動無形文化資產傳承工作,避免珍貴的文化資產在歷史洪流中消逝。文化局積極推動桃園市客家戲基礎調查暨保存維護計畫、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祭典保存維護計畫、桃園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建築類營建修復與保存技術匠師調查計畫等工作,今日的授證儀式只是開端,未來市府將建立更完善的文資保存制度,發揚桃園在地文化。

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扮演地方文化傳承重要角色(圖/桃園新聞處提供)

桃園市12項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授證者,分別為:口述傳統類-Watan Tanga(林明福、泰雅族Msbtunux群Lmuhuw);傳統工藝類-游禮海(大溪傳統木工藝)、林天生(大溪木雕)、藍偉文(大溪木雕)、協大木器行(大溪木器)、陳力維(大溪傳統木工藝)、徐明河(傳統剪黏、交趾陶工藝美術);民俗類-大溪普濟堂管理委員會(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竹圍福海宮管理委員會(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傳統表演藝術-黃秀滿(客家戲)、謝旺龍(客家八音─龍鳳頭系統)、和成八音團(客家八音)。

多位大溪木藝家獲頒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證書(圖/桃園新聞處提供)